虽然天宝元年的时候,李隆基便已经下令改州为郡,刺使改称为太守,但是早已经习惯了如此称呼的人们却并不在意这些,依旧按照习惯来称呼,只是在一些官面上的场合才会改变,私底下依旧是称为汴州。这就像如今还有人称呼河南尹为洛阳令一样。
汴州如今官面上的称呼为陈留郡,古称大梁,乃是战国时代魏国的都城。隋炀帝开大运河,其中段便是连接黄河与淮河的重要水道——汴河,而汴州便就是位于汴河要冲,乃是南北漕运的中转点之一。在地理上,汴州又是东都洛阳的重要门户,因此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发展的十分迅速,已经成为了河南道的轴心之地,闻名天下的富庶之城。
由于漕运的缘故,汴州的交通与经济都十分的发达,是整个中原地区唯一能与洛阳比肩的州郡,汴河对大唐南北交通十分重要,如今因为旱灾的缘故,汴河漕运目前已经中断,恐怕会出许多大乱子,故而李玹未在路上停留,一行人直接往汴州治所浚仪县行去。
李玹向外望去,只见一片片的农田光秃秃的十分显眼,土地都是有些龟裂。宽阔的道上也很少见到几个行人,十分的冷清。
李玹皱起了眉头,他来汴州最大的任务有两个,一是解决此处旱灾造成的影响,督促赈灾事务。其二便是重新疏通漕运,重新恢复秩序。
现在如今是八月,这次旱灾也不算大,造成的影响本该早已解决了才是,如今一看这情形,夸张一点完全可以用赤地千里来形容。李玹心中有些微怒,下令大家加快速度。
长孙全绪慢慢退到车旁,对着车中说道:“使君,这副情形看起来有些不对啊。”
闻言,李玹将头伸出车窗,询问道:“哦?长孙将军以为,有何不对的地方?”
长孙全绪手上握着马鞭,指着道旁光秃秃的土地,说道:“使君请看,按道理像这样的小旱情,此时应该有官员组织农夫开渠引水,田地里面应该是忙忙碌碌的景象才是,怎么可能连一个人都没有,看起来就跟当年高宗皇帝时候的关中大旱的记载一样。”
李玹也伸头到处张望了一眼,发现是真的连一个人都没有,照理来说现在这时候的确应该都是在田地里引水小心灌溉才是,而如今这幅样子,完全是要把地弄荒了的意思啊。
微微眯起眼睛,见长孙全绪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不禁笑道:“长孙将军有话不妨直说。”
长孙全绪犹豫了一下,便小声说道:“一般这种情况有两种,一是地方官不作为,农民也大量逃亡到别地,但是我认为这种情况应该不太可能,我们从洛阳过来这一路上都没有碰到过西逃的难民,他们总不会往东面受旱更严重的地方去吧。”
李玹点点头,表示认同他的说法,旋即又问道:“那第二种可能呢。”
长孙全绪有些迟疑,但还是说道:“第二种可能,说出来可能会对使君有些冒犯,末将以为,这个样子的原因有八成可能是因为这些土地已经被人购买了。”
他说有些委婉,但李玹依旧是听出来了,不由得眼神一凝:“你是说……土地兼并?”
长孙全绪点点头,并未说话,但他的意思李玹已经明白了。
土地兼并,威胁国家稳定的最大毒瘤!但却也是一个国家发展到极致所出现的必然结果。
如今河南道遇到大规模旱灾,地方官又多贪污不作为,以土地为生的农人几乎已经无法生存。这时候那些权贵们自然就动了心思,纷纷派人用非常低廉的价格去收买农民手中的土地,农民无计可施,只好将土地低价卖出,而这些人买了土地便丢着这儿不管,要不了多久,这些地方便成了荒地。而农民没了地,仅仅靠手头上那点卖地钱又能生活多久?最后必然会被逼上绝路,有些运气好的也只能成为这些权贵的佃农,成了奴隶。因为这土地不是自己的,所以家中子弟便没有义务去服兵役,地方的税收也会大量减少,最终便导致了如今这般局面。
大唐这盛世繁华的锦衣玉帽下面,已经是一副残破不堪的身躯。
李玹向后靠着,眉头紧锁,后背上还隐隐传来疼痛之感,这会让他更加冷静。
黛儿见他这副模样,忍不住问道:“你打算怎么做。”
李玹瞥了一眼外面光秃的有些显眼的土地,语气中带着无法掩饰的冷意:“别无他法,唯杀而已!”
黛儿微微蹙着眉头,似是有些不喜欢他现在这副样子。李玹注意到她的表情,勉强挤出一丝笑容,轻轻地拍了拍她的玉手,示意她不要担心。
汴州城已经近在眼前,城门前有一群身穿着官袍的人守候在那儿。
车驾在他们的面前缓缓停下,将士们身上的黄铜甲片反射出的耀眼光芒刺的他们有些睁不开眼睛。
第一卷 盛世京华 第四十六章 抵达陈留(2/2)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