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风雨之秋 第六十二章 迎战(1/2)
作者:琢玉郎
    太和城王宫内,满脸凝重的南诏王阁罗凤站立在一幅巨大的地图前,在他身边,内算官凤良相与清平官凤良将也是带着满面的愁容,袖手而立。

    过了许久,阁罗凤方才抬起头,指着地图缓缓说道:“鲜于仲通已经再度从蜀郡发兵,自戎州、嶲州向曲州、靖州进军,唐军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整,已经差不多完全恢复了战力,而我军却一直没能得到喘息的良机,若是此时与他们硬碰,恐怕会凶多吉少。”

    一旁主管军事的凤良将颇为认同地点了点头,说道:“大王说的是,我们的军队需要一段喘息的时间,再这样和唐军打下去,最后输的只会是我们。”

    听得此言,凤良相却是皱着眉头,叹息道:“但是大王派出的使节已经被鲜于仲通赶回,他们不接受任何谈判条件,看这势头,竟然是打着想要灭我南诏的主意。”

    这时,一直沉着脸的阁罗凤却是不屑地冷笑了一声:“想要灭我南诏?他鲜于仲通还没这个本事。”

    凤良相点了点头,说道:“大王说的是,但是我们的军队和子民却是绝对不能承受得起长期的战争的。再这样打下去,或许大唐的确没有办法灭我南诏,但是到那时我们必然也是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两败俱伤之下,最终的受益者一定会是端坐在一旁虎视眈眈的吐蕃啊!”

    闻言,阁罗凤也是忽然沉默了下来,殿中的气氛一下子变得有些压抑。

    不久前,阁罗凤派遣使者到蜀郡求见鲜于仲通,向他提出了阁罗凤的议和请求:南诏释放之前战争中俘虏的所有唐军将士,并修复被破坏的云南城,云南郡归还予大唐。并告诉鲜于仲通,若是他再这样步步紧逼,南诏就会倒向吐蕃。

    但鲜于仲通显然不肯买他们的账,当场便是翻脸大怒,命人将南诏特使赶出了蜀郡,并亲自率领两路唐军共八万人向南进发,颇有一举灭国之意。

    沉默了半晌,阁罗凤忽然像是下定了什么决心一般,沉着脸,一字一字地说道:“元欲与吐蕃结盟,先把眼前的这燃眉之急解决再说,你们觉得怎么样?”

    凤良相与凤良将思虑半晌,最终还是叹息了一声,同时点了点头。

    与吐蕃结盟,实际上便是臣服于吐蕃,不但每年需要交纳沉重的供赋,恐怕南诏的内政都会受到吐蕃的干涉,与西域的昭武诸国投靠大食一样,这时不到万不得已便绝对不会去考虑的一条路。但是此时此刻形势之严峻,却逼迫阁罗凤不得不作出这个艰难的选择。

    ……

    北方草原,激烈的追逐战依旧在进行着。李玹一开始为了替郭子仪打掩护,便率领军队朝着东方缓缓撤退。待得知郭子仪已经回到朔方,阿布思也起兵前来支援的消息之后,李玹便果断调转方向,转向西南,开始朝大唐的边境行去。

    在查探到李玹的动向之后,葛勒可汗也不再像前几日那般暴躁急切,而是变得深沉稳重了许多。于是他率领以回纥为主体的大部队坐镇于后方缓缓前行,在保持与前军的联系的情况下,等待着后方援军的到来。而在前方,他派遣拔悉密部为右翼先锋,向西南方向直追李玹的军队,同时派遣仆固部为左翼先锋,在东方时刻防范李玹再次改变行走的方向。

    双方在这广袤的大草原上已经追逐了三天之久,随着双方距离的渐渐接近,在葛勒可汗与诸部酋长的眼里,这五千唐军俨然已经成为了他们的口中之食,只等着追上的那一刻,慢慢地将他们吞噬了去。

    身为右翼前锋,一直在不断地追击唐军的拔悉密部特勤乌罗思感到十分的亢奋,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率部全歼唐军、取下敌将首级的场景。

    李玹率领着将士们一路奔逃,但是依靠着大唐马种的优势,他们可以在保证不被追上的情况下,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战斗力,这一点,就算是回纥这样的马背民族也是不能与其相比的。

    所以,尽管在回纥人的眼中,这五千唐军就像是一只疲于奔命、东奔西窜的老鼠,但是实际上,他们却依旧保持着猛虎一般的战斗力,只等着时机成熟,猛地露出自己狰狞的爪牙。

    而这个合适的时机此时已经快要成熟了。

    李玹站在草地上,极目眺望着远方。脑海中不断回忆着自己曾经读过的李靖、李勣等名将先贤曾经留下的兵书,一边观察着周围地形,思考着该如何将学到的内容与当前的情形结合起来。

    卫国公李靖、英国公李勣两人是大唐开国之初最为顶尖的统帅,他们先后都曾出任过兵部尚书之职,也都曾率军远征北漠,多次击败过强大的突厥人,若是论在大草原上的战斗策略,整个大唐开国至今恐怕都无人能出其右。

第二卷 风雨之秋 第六十二章 迎战(2/2)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