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1章:滇黔三关,蜀蛮六战(2/2)
作者:流香千古

    至于南中特有的藤甲,防御力虽强,但一点就燃的缺点也很致命。

    蚩尤在吃过一次藤甲的亏后,就再也没用使用过藤甲军了。

    可自从南国和大秦通商之后,就通过海贸,从大秦买来了大量原赵、燕、韩等国制式的武器装备。

    如今的南国军不但人手一柄钢刀,连铠甲普及率也达到了一成五。

    二十万南国军中,有三万人着甲,这跟中原诸国自然是没得比,但比起以前的南蛮军,简直就是前所未有的进步。

    除了武器装备更新迭代外,南国军的攻城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所用的攻城器械更加的多元化,井阑、强弩、投石车等器械可谓是一应俱全。

    蜀军对对南国军的印象,还停留在第五次蜀南战争之前的南蛮军,又哪里知道经过两年多的修养和训练,南蛮军已经脱胎换骨脱变成了如今的南国军。

    南蛮军,南国军,虽只是一字之差,却不可同日而语。

    以前装备简陋的南蛮军,蚩尤都能将其给训练成,战斗力不比蜀军差的强军。

    而如今装备了大量精良装备,以及训练了足足两年,才成军的二十万南国军,战力自然比之前要强得多。

    蚩尤亲率两万先锋军,两日急行军百里,不做任何停歇就直接攻城,哪怕建宁守军早有准备,也依旧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仅仅三天就有四城沦陷。

    建宁郡太守吴懿,得知另外四县已经沦陷,虽吃惊于南蛮军的表现,但也没有太过于慌乱,一边收拢败兵,一边向驻扎在益州的周勃求援。

    吴懿还没等来周勃的援军,蚩尤就带着先锋军兵临城下了。

    当看到城外南国军的军容后,吴懿整个人都惊呆了。

    南蛮军队的武器装备,竟然精良到这种地步,而且连投石车和攻城弩都用上了,这还是那个穷苦不堪的南蛮吗?

    吴懿当即意识到情况不妙,连忙通过飞鸽传书,催促周勃前来支援,同时还发动全城百姓进行守城,而城内的百姓自然是群起响应。

    吴懿是最先投靠刘裕的人,可后来却因刘裕势弱,而变节投靠了刘季,之后更是一直和刘裕作对,甚至在宫变时还派族弟吴班围杀刘裕。

    可最终蜀汉的内斗当中,刘裕却活到了最后,成为了蜀国的最后赢家。

    刘裕彻底掌权之后,为了让原蜀系安心,并未对背叛和得罪过自己的人进行亲算,毕竟他连杀了他亲弟弟刘道怜的刑天都能接纳,又更何况是吴懿这个叛徒呢?

    刘裕虽没有直接杀了吴懿,但显然也不会在重用吴懿,不过考虑到吴懿的能力还不错,而百废待兴的蜀汉又急缺人才,于是就将其从成都调走,贬到建宁担任太守。

    吴懿知道刘裕不待见自己,也没脸继续在刘裕身边,对他而言,被发配来蜀南也挺好的,起码不用再担心受怕了,所以治理建宁郡也极为卖力。

    吴懿担任建宁太守的这两年前,建宁五县的人口和经济都增长了不少,建宁百姓都很爱戴这位太守,所以吴懿发动百姓守城时才会有那么多百姓响应。

    此时的建宁城内有着八千守军,在加上一万响应的百姓,足足一万八千人能够参与守城。

    吴懿觉得靠着这一万八千人,坚守到周勃的援军抵达,问题应该不算太大,但很快他就被打脸了。

    【叮咚,蚩尤技能‘兵主’效果1发动,担任主将的情况下,麾下所有将领统帅+1,全军武力+1;亲自参战时全军武力再+1,当伤亡过半时全军武力再+1;

    当前南国军全军统帅+1,武力+1;

    蚩尤统帅上升至103,武力上升至113;

    段思平统帅上升至96,武力上升至……

    共工统帅上升至至95……

    ……】

    这就是为何之前的南蛮,明明装备比蜀军差了那么多,可战斗力却不比蜀军弱的主要原因。

    蚩尤凭借着一己之力强行拔高了整个南蛮军的战斗力。

    蚩尤都没有亲自参与攻城,而是指挥麾下的两万先锋军,但这两万大军的攻势实在是太猛了,仅是第一轮攻城就有人登上了城头,然后冲上来的人就越来越多。

    吴懿亲自带人围杀登上来的蛮兵,可这次的蛮兵实在是太难缠了,他奋战了两个时辰都没杀光,反而让蛮兵又从其他几处等了上来。

    吴懿想要率军突围,可蚩尤就在城外,而且他身边还有骑兵,此时出城无异于自寻死路,所以只能退守城内进行巷战,苦苦支撑。

    蚩尤见大军攻入城内,却迟迟无法拿下城内的蜀军,于是亲自参战,而这又为南国军增幅了一点武力,负隅顽抗得蜀军再也支撑不住,成群的开始溃逃,但又能逃到哪里去呢?

    最终近八千人放下武器,选择向蚩尤投降,而吴懿也被没开其他技能的蚩尤一招生擒。

    “吴懿,本王知道你和刘裕的恩怨,刘裕不可能在重用你了,你也不想一直蹉跎在建宁吧,不知可愿归顺本王,为我南国效力?”

    蚩尤礼贤下士的招降吴懿来,毕竟吴懿可是益州吴家的家主,收服了他的话就等于收了吴家。

    吴懿却一脸的不屑道:“想让我吴懿为尔等蛮夷效力?简直是做梦,今日被擒,不过是一死罢了,无需在做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