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新出炉的教科书】(2/2)
作者:王梓钧

    白话本国史唯一的缺点,就是使用的资料比较老旧,晚清以来新发现的史学材料并未涉及』是吕思勉的学识欠缺,而是资料收集困难,毕竟凭个人能力编写中国通史太难了。

    吕思勉属于中国史领域的专家,他对世界史也有涉猎,翻开周赫煊这本全球通史津津有味的读起来。

    “本书的第一编论述人类在文明之前的200万年的历史,其余卷编论述不足6000年的人类文明史……”

    刚读到开篇第一句话,吕思勉就不由感到惊讶,这篇幅也太宏大了吧。

    周赫煊在民国时期写历史著作,最大的优势除了先进的史学观以外,还有那层出不穷的资料。对于信息传递极度原始的人们来说,每次阅读周赫煊的学术专著,都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出现,那些闻所未闻的新资料可读性太强了。

    吕思勉带着兴奋和惊叹继续阅读,第一编的第一章总论欧亚大陆,并涉及非洲和美洲。第二章开始写人类的起源、旧石器时代和人种分布。第三章写农业的起源、传播,食物的生产,以及农业对人口和种族的影响。

    接着就是第二编,开始阐述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

    第二编的内容还没读完,吕思勉便猛地精神一震,因为他发现全球通史跟以往的世界史专著的明显区别。周赫煊在论述古代文明时,就已经展露出这本书最重要的东西——全球史观。

    全球通史把全世界的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各个地域、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其中包括商业上的联结,比如古代丝绸之路,影响了从远东、中亚到欧洲的一系列国家历史;也有文化上的联结,比如字母文字的发明,影响了除中国以外的整个古代世界;至于宗教的传播和影响,也被归为文化联结的其中一部分。

    吕思勉读得废寝忘食,连午饭和晚饭都没吃,直到肚子饿得呱呱叫,才猛地发觉外面已经天黑了。

    囫囵着吃了些东西,吕思勉又熬夜阅读半宿,第二天早上起床已经出现黑眼圈。他拿着全球通史找到肖张寿镛,开口边说:“伯颂兄,我建议把这本书选为光华大学的世界史教科书。”

    “什么书?”张寿镛问。

    “周赫煊的新作全球通史,”吕思勉推崇备至道,“此书写得极为精彩,内容通俗易懂,史学观点深入浅出,非常适合大学生学习阅读。”

    “原来是周先生的著作,”张寿镛笑道,“你是历史系主任,你自己决定吧,我只负责出钱采购教材。”

    就这样,全球通史成为光华大学历史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中央大学、复旦大学、东北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

    不仅是学生在阅读,连历史专业的老师都在学习,因为全球通史里的许多观点和资料都比较新颖∠师们如果不好好学习,怎么好意思给学生上课?

    为了减轻学生们的负担,全球通史的学校集体采购价只需要4元,远远低于市面上的6元零售价。

    这本书一发放到学生手里,立即引起竞相阅读』知是历史专业的学生,就连许多理工科学生都读得津津有味,因为这本书写得并不艰涩,完全可以当做科普性读物消遣。

    直到抗战爆发前夕,全球通史已经在中国普及开来,至少有九成的大学把它当做教科书,包括许多教会学校在内。

    而在历史专业的学生心目中,周赫煊已经成为大神级别存在,属于世界史领域不可撼动的权威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