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所谓的演唱会事件,没有所谓的西雅图事件,没有所谓的娜塔莉-波特曼事件,没有所谓的“速度与激情”事件,也没有所谓的“炒作门”事件。所有的所有,只是“娱乐周刊”为了一己之私、为了娱乐至死、为了利益至上,捏造出来的。
不仅如此,隐藏在这些事件的背后,却是一个更加真实也更加生动的“蓝礼-霍尔”。
默默地坚持志愿者工作,默默地投入音乐创作,默默地致力表演突破,始终脚踏实地地在艺术家的道路上,坚毅前行;“一个人的演唱会”,不是为了炒作,也不是为了宣传,而是为了一个承诺,一个令人心碎更令人惋惜的承诺。
但,就是这样的一名艺人,却站在了风口浪尖之上,背负着骂名,沦为千夫所指的对象。在娱乐至死的当代社会里,如此讽刺,如此荒诞,如此可笑,却又如此现实。
站在此时此刻的时间交点之上,回顾过去一周的点点滴滴,所有的言语都刹那间消失,瞠目结舌,羞愧难当,不知所措。
沉默,真相水落石出之后,所有人都陷入了一片沉默之中。是因为震撼,也是因为羞耻,更是因为尴尬,所有的话语都卡在了喉咙里,无法发生,也无地自容。
对于媒体来说,这是一次耻辱,甚至比女巫审判还要更加羞耻的侮辱;对于网友来说,这是一次撞击,高高在上的嘴脸渐渐开始土崩瓦解,显露出隐藏在背后的脆弱和渺小。
这不是一记耳光,仅仅只是轻描淡写的一个背影和一个轮廓,却比耳光和拳头还要更加凶狠、更加犀利,生猛而利落地掐住了所有人的喉咙,胃部的灼热在道德的拷问之中,熊熊燃烧。更加可笑的是:他们拥有道德底线吗?
他们可以昧着良心,假装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吗?他们可以疡性忽略,继续谴责蓝礼-霍尔吗?他们可以暂时性失聪,忽然之间就对“炒作门”没有任何关心,仿佛自己从来不曾参与其中一般吗?
事情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弯,真实和虚伪的光影交错,映衬着“炒作门”事件的来龙去脉,真正的恶意炒作者名利双收,而真正的受害者则风雨飘摇,这不是魔幻现实,而是真实社会。
欢迎来到二十一世纪!
漫长的沉默,漫长的压抑,羞耻和尴尬悄悄蔓延,回过神之后,媒体们和网友们终于清醒了过来。他们必须做出回应,他们必须做出反击,于是,铺天盖地的言论,犹如洪水一般,汹涌而至。
咒骂,指责,批判,嘲讽,怒斥。
所有的矛头,所有的箭矢,所有的攻击,齐刷刷地指向了“娱乐周刊”,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地将他们淹没,就连一丝还击的空间都没有留下。
首当其冲的排头兵,却是“滚石”。
这本高举“反对蓝礼”大旗的综合杂志,第一时间发表了义正言辞的声明,强烈谴责了“娱乐周刊”捏造新闻、制造混乱的丑陋行为,认为这是对整个新闻行业的侮辱,同时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不可磨灭的负面影响。
在声明的最后,“滚石”用简短的言语表示了歉意,在没有经过查证之下,刊登了错误新闻,诚挚地向读者道歉。但,整个道歉的篇章仅仅只有三句话而已,轻描淡写、一笔勾销,完全忽略了自己的责任和过错,而是把这一口黑锅死死地扣在了“娱乐周刊”的脑袋上。
不过,现在所有矛头都指向了罪魁祸首,“滚石”的机智和果敢,成功地处理了危机,转移了焦点,然后,“娱乐周刊”沦落到了千夫所指、众叛亲离的境地;更重要的是,即使是“娱乐周刊”想要拖着“滚石”一起下水,他们现在也已经焦头烂额、自顾不暇。
当初的收获多么辉煌、多么成功,现在的境遇就多么凄凉、多么糟糕。
“毁谤?污蔑?捏造?隐藏在娱乐至死的背后,新闻行业的没落和堕落才是真正的发人深省!”
“这到底是一次新闻炒作的误入歧途,还是一次私人恩怨的纠缠不清?康奈尔-麦格雷戈,屡次制造混乱的动机,到底是什么?”
“从证据确凿到证据无效,短短一周时间里,社会法庭到底发生了什么?而罗列证据的检察官又到底怎么了?”
“一己之私所导致的社会灾难——’炒作门’折射出来的社会问题。”
“‘娱乐周刊’的迷失和堕落,他们到底是如何走向抒的?”
“真相大白之后,那么,’娱乐周刊’是否欠了蓝礼-霍尔一句道歉?”
873 口诛笔伐(2/2)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