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天外之机铸灵形(下)(1/2)
作者:巡山校尉
    冲霄阁在越衡宗的地位非同小可,俨然此宗制度之柱石。

    越衡宗的根本之法,是一部诞生于三十六万载之前的秘法《通灵显化真形图》,此法实为无上妙诀,直指大道,堪称镇宗之本,立派之基。其余无数法门,皆为其旁支变化,注解演变,在修习本经的过程中所积累心得,熔成一家。

    但是直接由领悟本经入手。了悟玄机,证得大道,却难之又难。非有大毅力、大智慧、大机缘者不能为之。

    三十六万载以来,不依傍旁人,观览真经,突破至元婴境界的,不过数百人;初窥道韵,臻至元婴之上的大能境界的,不过十余人而已。有许多原本惊才绝艳、资质超卓的修道种子,竟止步于金丹之前,令人扼腕长叹。

    因此,因袭前人转注之成法,是绝大多数越衡门人的选择,这是一条容易而务实的道路。但是凡事有利则有弊,既然承袭前人之路,也就难以突破前人桎梏。修习某一位前辈转注的功法,自身修为至多达到与这位前辈相当的境地,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超越。

    如此一来,后来修士所修炼的“成法”是何品级,那就是决定其最终取得何等成就的最重要关口。意欲一窥大道,就必须修炼开辟道途的真君大能留下的功法。

    越衡宗修士所选择的道途,由此可以分为三种。

    若所修之法承袭自修炼到金丹、元婴境界的修士,这类弟子被称作“外府别传一脉”。此辈是越衡宗中的绝大多数,“廿年踏破九重关”,说的便是越衡宗“外府别传”的真气境弟子。

    若所修之法传承自曾修炼至真君大能的修士,那其人的身份便是“内府真传一脉”;此辈人数极少,却是越衡宗传承至今的真正骨干。

    若是不依傍旁人,直研《通灵显化真形图》本经,意图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那便属于“求道一脉”。只是这一条路堪称万古绝径,人数之稀有,竟连“代不乏人”这四个字也当不起,譬如以眼下而论,越衡宗就并无一个“求道一脉”的弟子。

    说起来,越衡宗创立之初,无有借鉴,其实人人均是“求道一脉”。或者说,现在的每一家所谓“内府”“外府”,都意味着曾经有一位立志于开拓道途的先辈屹立在前--所差别者不过在这条路上走了有多远而已。

    一个矛盾由此产生了。须知所修之道愈加高深,所花费的修道外物就愈加庞大。那几乎绝迹的“求道一脉”也就罢了,修习内府真传秘法,意图一窥上境玄妙的弟子,所消耗的资源比之外府别传高出何止千万倍。

    若让越衡宗的每一位弟子自行选择,那么毫无疑问,所有人必然只愿修持大能之辈走通道途传下的内府真传功法,无人愿意修持那止步于金丹、元婴境界的外府别传功法。现实当然不能如此。

    冲霄阁便是因此而设。

    冲霄阁中踏入灵形境界的弟子,在每隔三年一次的“真传铨选会”上优中选优,决出三甲,为真传弟子。

    得了真传弟子名分,便能于本门十余家曾经臻至大能境界的道途中,选择最契合己身的一门,从此正式踏入“内府真传”之列。当然,也可选择走那求道之路。不过越衡宗内,已经三千余载没有人选择此路了。

    倘若连进入冲霄阁的资格都没有,那便意味着无望大道,此生最多最多修行至元婴境界。虽然据说除了冲霄阁“真传铨选之会”外,仍有其他法门成为真传弟子,可是那等途径虚无缥缈,难如登天。

    如果说《通灵显化真形图》是越衡宗的支柱,那么冲霄阁和和“真传铨选”之制就是承托这支柱的基石。

    历代届成就的真传弟子,从属于本派耆旧世家传承的依旧占了十分之六七。但这丝毫不能动摇冲霄阁和“真传铨选”之制的重要性。外部的新鲜血液对本门世家俊才所产生的冲击、以及“弟子择师”逆向选择,阻断了师徒间、血缘间私相授受所带来的竞争力减弱的风险。保证冲击道途的庞大资源用在最优秀的修道种子身上。

    事实上,那外部补充的十分之三四的真传弟子,尤其是为“食道灵鱼”所选中的天才人物,往往是引领越衡宗推陈出新、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

    虽然在四洲六海之内,越衡宗的地位无可动摇,但这方天地,并不是只有四周六海而已。

    此时归无咎的突破似乎到了极为关键的时候。
第二章 天外之机铸灵形(下)(2/2)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