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全员二五仔,只有琴酒在努力(2/2)
作者:兴霸天
赵顼今年不过三十八岁,但相比起来,他的容颜要老了许多,眼角已经有了清晰的皱纹,头发也白了不少。
这是操劳国事所致。
二十岁登基以来,他没有一天松懈。
强国强民是过程,重现汉唐遗风,能如唐太宗一样,文成武就,成为名流千古的明君,才是他的目标。
而这一天,终于来临。
自从大宋开始对西夏用兵,他的精神就处于一种极度亢奋的阶段,每日睡眠更少,早生华发,但他却十分享受。
二十年磨一剑,岂能淡定,岂可淡定?
但看着那位面容依旧年轻,文曲下凡的首相,赵顼的浮躁之心就渐渐平静下来。
对于黄裳,他全心信任是有原因的。
昔日相救赵曙,回京保他登基,已是从龙之功,登基后这位更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保其子嗣平安。
宋朝历代天子,都是子嗣稀少,仁宗如果不是无后,也轮不到他的父亲英宗,所以赵顼对于子女问题十分关注,甚至疑神疑鬼,认为大宋皇子会夭折,不是老天不眷顾,而是人为。
昔日唐朝由玄武门之变而起,其后频繁宫变,成为历代之首,不就是一个上行下效么?
至于宋朝嘛……
但现在,他只夭折了十一子赵佶,其他儿子都活得好好的!
这还不能证明么?
赵顼是百分百信任这位先生的。
但是为了堵住众臣止口,这位先生却不娶妻,不生子,生活单调到发指,二十多年来一直如此!
人生能有几个二十年!
每每一想到这里,赵顼的眼眶就湿润了。
得师如此,夫复何求?
一生的承诺,必将信守!
有鉴于此,那些跪倒在地上,几乎是要逼宫的司马光等老臣,就显得愈发令人厌恶。
其实赵顼觉得,这些臣子早就可以清除出去了,但事实证明,一味的罢官并不能解决问题,反倒让这些臣子博得同情,由下而上地反抗。
让他们展现出自己的无能,灰溜溜地请辞,才是最致命的打击。
不过有些人并不是能力不成,纯粹是立场问题。
完全站在士大夫的利益上,不顾国家天下,变法支持的,他们必然要反对。
因为变法触及了士大夫的利益,将资源重新分配,强国强民。
而在这些臣子看来,此乃自取灭亡之道,天子应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与百姓何干?
岂能用士大夫的利益,去满足庶民的要求?
这种大宋百年重文轻武后养成的极端心态,是变法的最大阻碍。
直到对外战争节节胜利,才堵住了士大夫的嘴,也令许多明理之人转而支持。
国家强则民强,与其守住现有的地盘,不如向外开拓,获取更大的资源。
以前大宋战胜得不到好处,战败就丢地赔款,让人看不到希望,现在思维是该改变了。
所以求和派的阵营不断缩小,直到不久前,自行消亡。
剩下的保守派,虽然主张打仗,但依旧抱着老观念不放,正是以司马光为守的一群臣子。
其中司马光也是宰相,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集贤院大学士,所以很能折腾。
此时,赵顼看着司马光的目光,一如当年英宗赵曙看向首相韩琦。
他也不说,就看着你。
司马光迎着天子的目光,闭上了嘴。
那个意思已经十分清晰,让他乞骸骨。
这三个字听起来不吉利,其实是自请退职的意思,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
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一般来说,天子还会给臣子加封,以示功成身就。
如果不知趣,可以去请教一下尸骨已寒的韩琦。
看着前方,那道至始至终都很淡然,让天子冲锋陷阵的背影,司马光身子一颤,缓缓把头垂了下去,再也不发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