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同样的剧情,同样的经典(1/2)
作者:幸亏没去
    “你等会儿!”

    罗兰越听越迷糊了。

    “你说的《纸牌屋》,难道不是撒切尔夫人的幕僚长、保守党副主席迈克尔-道布斯所写的畅销小说吗?你说的安德鲁-戴维斯,难道不是那个创造出《辣手猛龙》、《法律之上》、《潜龙轰天》、《亡命天涯》的导演吗?”

    “他们什么时候搅和到一起去的?还拍了一部bbc迷你剧《纸牌屋》?”

    “what?”

    听见罗兰如此询问,本还想向对方介绍bbc迷你剧的凯特也有些懵圈,两人大眼瞪小眼的对视了几秒,皆发现了自己的脑回路和对方压根就不在一个频道上。

    “okay,你等一下。”如同猫儿一般的凯特从窝着的沙发上爬了起来,左手摊开,右手掰着大拇指,道:“首先,我所说的《纸牌屋》,的确是根据迈克尔-道布斯所写的畅销小说改编拍摄的bbc迷你剧。”接着,她又点了点自己的食指,道:“其次,我所说的安德鲁-戴维斯,那可不是好莱坞的安德鲁-戴维斯导演,而是我们英国的知名编剧。”

    “我九五年不是拍了简-奥斯汀的《理智与情感》吗?”

    “同年,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也被bbc拍成了迷你剧,编剧就是安德鲁-戴维斯。”

    “男主角是科林-费斯,你知道他吗?”

    “就是那个在八七年的《玫瑰夫人》里,给我叔肯尼斯做配的科林-费斯。”

    “噢……科林-费斯?”思绪如繁杂线团的罗兰,反应过来了,“我想起来了……”

    给肯尼斯-布拉纳做配的科林-费斯,不就是日后凭借《国王的演讲》拿了影帝的家伙吗?

    特码的,这原来是重名的锅啊!

    就像罗教授每次上课,都会有一个叫张三的家伙在法律的边缘肆意跳腾一样,这世界上同名同姓的家伙,实在是太多了,若是没有代指,只是随口一说,那真的很容易混淆思维。

    初次听见安德鲁-戴维斯这个名字时,罗兰的脑子里冒出的是和哈里森-福特有过合作的导演,毕竟,对于他而言,哈里森-福特才是自己人。

    而经过凯特这么一解释,罗兰也回想起了她口中的安德鲁-戴维斯,那可是超级知名的编剧。

    代表作品有电影方面的《bj单身日记》系列、《南茜的情史》,电视剧方面的bbc迷你剧《荒凉山庄》、《小杜丽》、《理智与情感》、《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

    是的,罗兰看过不少对方所编写的影视剧,至于凯特所说,由他改编的《纸牌屋》嘛……

    好吧,他也有印象了——

    bbc版的《纸牌屋》,罗兰其实并没有看过。

    原因很简单,年代太久远,高清资源找不到,作为一部九十年代出品的英剧,用十几年后的电脑屏幕加解码器看原版,那画质可是渣的一个哔。

    再加上这部《纸牌屋》和《是,大臣》,《是,首相》那样的灵魂剧集相比,热度上差了那么一点,所以在前几批bbc重置老版电视剧,将其翻新至1080p的技术修改名单上,并没有他的名字,而等名单名录终于排到它时,美版的《纸牌屋》,那都已经火遍全球了,看过了凯文-史派西的表演后,罗兰也就懒得再去找老版《纸牌屋》的资源了。

    他觉得没必要。

    即便美版《纸牌屋》是对英版《纸牌屋》的翻拍,但罗兰也不觉得英版就是神剧,如果它真的异常亮眼,那就会和库布里克的《光荣之路》、《2001漫游太空》、《闪灵》那样,被只知晓的赚钱的资本家以最快的速度翻新。

    说得难听一点,一个作品火不火。

    看的其实并不是什么票房口碑,而是资本家们的变现手段。

    资本家们越疯狂,那就证明愿意为此作品付费的粉丝有很多。

    不过,前世的他没看过这部剧也不要紧,这一世他可以趁着设备和码率相匹配的情况下,把这部剧给补了嘛,于是乎,在凯特的眼里,罗兰的行为那就是在搞清楚《纸牌屋》这部bbc迷你剧的来源之后,便屁颠屁颠的吩咐助理去买碟子了。

    付诸于实际的行动力,让凯特觉得罗兰非常重视此次串门行为。

    嗯,她觉得罗兰挺上道的。

    而罗兰嘛……

    则一门心思的全扑在迷你剧上了。

    “嚯!这开场第一句可以嘛——‘世上没有永恒的东西,任何一个长期执政的党派最终都会完蛋’?这么辛辣的开端?尺度可以啊……”

    “伊恩-理查德森这个老头演的真棒,优雅,从容,不失威严,这就是所谓的绅士?”

    “唔……招牌式的解说式独白让伊恩拥有了双重人格啊,在和剧中其他人物交流时,他时刻带着面具,从不袒露心迹,但在面对镜头时,骄傲、得意、决心、不满,这些主观表达全都涌现而出,将一个活生生的人从理性和感性两个方面区分开来……”

    bbc版的《纸牌屋》,三季加起来不过十二集,每集五十分钟,十个小时就能刷完。

    等罗兰补完这部电视剧后,他才发现,如果英版的《纸牌屋》能用短小精悍来形容,那美版的《纸牌屋》,则能被称之为水漫金山。

    总的情节,两版都差不多,而真正的区别其实是时代发展所带来的限制。

    没错,不管什么文化作品,在它与公众见面的那一刻,都会带上枷锁——

    英版的《纸牌屋》,女性角色很少,而美版的《纸牌屋》,党鞭大人都快被女人给整死了。

    这种不同性别的角色所营造出来的戏份差异,和女权主义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

    除此之外,英版的主角厄克特先生,给人的感觉那就是个老好人,又或者说是笑面虎,而美版的主角安德伍德,那可是把混蛋二字,刻在了脸上。

    这其实就是文化差异。

    虽然美英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但英国毕竟是老牌帝国,他们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脸面,又或者说,披着绅士的皮,干着龌龊的事,才是他们最喜欢做的事情。

    但老美嘛——

    有句话不是说得好么,美国在强大,那在欧洲眼里,就是乡下,美国人在有钱,那在欧洲人的眼里,就是穷的只剩下钱的土老帽。

    这种歧视,在文化作品里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第三点差异嘛,那就是舆论。

    英版里的记者,比美版里的幼稚。

    没办法,谁让英国的媒体就被那两三个资本家控制呢?

    和美国那种五代十国的群雄割据相比,英国的记者也就只能幼稚了,不是他们没有业绩压力,而是很多东西,记者自己也没法爆料,但美国不一样,斗争,让舆论变得更民主。

    又或者说,不是人人都有自由言论的权利,而是你的观点,能够成为我攻击对手的手段。

    正是在这种环境下,美版里的记者问问题时更显辛辣,而英版记者明显带有无形束缚。

    但即便如此,若是让罗兰给这两部剧打分,他会同时给出九分。
第二百四十五章 同样的剧情,同样的经典(2/2)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