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字卷 第二百九十一节 有枣没枣,打一杆子(1/2)
作者:瑞根
    英妃的活跃背后有没有貌似病重的太上皇,也就是元熙帝的指使?

    冯紫英知道太妃是站在永隆帝一边的,但现在永隆帝神志不清,眼见得是没有再恢复的可能了,英妃却又活跃起来,这种对比就不能不让人起疑了。

    南京方面加上英妃的人登门才让冯紫英意识到这朝中风云动荡,并非像自己最初所想象的那样就是一边倒地支持永隆帝这一脉了,郭沁筠应该担心的是义忠亲王这边,而不是寿王福王礼王和禄王才对。

    什么气节、伦常都抵不过现实和利益,如果义忠亲王真的愿意妥协,比如抛弃现在跟随他身边的那些江南士人,转而和朝廷这些江南北地湖广士人达成一致,似乎朝廷这些大佬们也未必就不能接受一个五十好几的义忠亲王来当皇帝。

    前明南宫复辟不就是如此么?好歹义忠亲王也是当了几十年太子的,后期元熙帝对义忠亲王言听计从,义忠亲王也是屡屡代理国政,几乎都和皇帝无异了。

    正因为那个时候元熙帝的放纵才使得义忠亲王忘乎所以,勾搭英妃,擅自做主,弄得元熙帝难以接受给了永隆帝的机会,现在永隆帝病笃,太上皇心思难测,只怕心意还真的落在了义忠亲王那边去了。

    而永隆帝几个儿子中没有一个是中用的,从寿王、福王、礼王,几乎全是狂悖浮躁的废物,而禄王和恭王太年幼,且其母梅月溪和郭沁筠也都是大愚若智的浅薄之辈,也就是朝中诸公心思还落在永隆帝身上,所以才得以苟延残喘。

    但现在永隆帝显然是没法康复了,若是义忠亲王主动愿意和朝中诸公谈条件,还真不好说叶方等人会不会改弦易辙呢。

    毕竟叶向高和方从哲他们在江南的影响力可比汤宾尹、缪昌期、朱国桢、顾天峻之流大多了,便是次一等的高攀龙、黄汝良、刘一爆、顾秉谦等人,也丝毫不逊于汤谬之辈,他们才是江南士人的主流,义忠亲王也是没有办法才会选汤谬之流。

    所以对朝中诸公来说,关键还是在叶方等人身上,相比之下齐永泰和官应震他们这些北地、湖广士人,无论是谁来当这个皇帝,都少不了北地士人和湖广士人,真正的权力争夺应该是叶方为首的主流派江南士人和汤谬为首的南下派江南士人之间,想明白这一点,冯紫英就觉得恐怕这英妃和义忠亲王找上门来,乃至于让秦可卿来拉拢和「监视」自己,也都顺理成章了。

    对叶、方、齐、李等人来说,江南战事的拖延,陈继先的首鼠两端,再加上山陕之变已经让朝廷精疲力竭了,尤其是现在从各方传来的消息显现出蒙古诸部和建州女真再加上白莲教都有勾联,如果再继续和南京方面打下去,把整个江南都打得稀烂,一旦北方再掀起这场风暴,无论是最终结果如何,对朝廷来说都是难以承受之重了。

    看看自己在陕西这边朝廷已经明确表示没办法再给一分一文的支持,顶多就是免一年的赋税就是极限了,而且还明确表示明年陕西的赋税就将全面恢复收取,而非自己当初提出的减半,可见朝廷现在有多么困难。

    即便是冯紫英离开京里,他也知道从龙禁尉、都察院、刑部和大理寺依然在「坚定不移」地清理所谓江南附逆一案牵扯人员,无他,这就是最简便最直接的捞钱方式,朝廷走到这一步也可见艰难。

    忠顺王和贾芸也给自己来了信,户部再度在海通银庄告贷一千万两,这个数目把所有人都吓了一跳,到最后几番拉锯谈判之后,才说好从海通银庄借贷四百万两,另外海通银庄在一年之内购买朝廷十年期国债四百万两。

    也许正是这些极为具体的客观困难才让朝中诸公有了一些其他心思,或许迫不得已之下,在永隆帝的儿子们中和义忠亲王之间做一个选择也并非不是不能接受的。

    这么一来找上自己

    似乎也就说得过去了,毕竟齐师性子方正,也许从自己这个角度来游说,也许效果会更好?

    无数心思只是一瞬间就从脑中转过,看着在自己面前浅笑吟吟的秦可卿,冯紫英站定淡然道:「云丫头心性爽直,大概是知晓我可能要回京了,所以要来见一面,单独说话吧。」

    在秦可卿面前没什么好遮掩的,冯紫英也不在意,二女看似关系不错,但究竟如何,不好说,但冯紫英并不担心秦可卿会有什么不利的举措。

    「看样子叔叔是和云丫头要谈婚论嫁了么?」秦可卿又恢复了昔日在宁国府时的称谓,跟着贾蓉喊贾宝玉为宝二叔,喊贾环环三叔,喊冯紫英就是直接的叔叔了。

    冯紫英也不意外,自己和湘云之间的事情秦可卿早就知道,连湘云都没有避讳对方,他摇了摇头:「现在说这个言之过早,云丫头还得要解决掉孙家婚约,我打算回京之后去找礼部疏通疏通,……」
癸字卷 第二百九十一节 有枣没枣,打一杆子(2/2)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