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八章 毛遂自荐的吕蒙正(1/1)
作者:风雪云中路
    所以,傅远山在沉吟了一下之后,开口道:“陛下,臣以为杨大人的话不无道理。广南西路为叛王老巢,已经百余年。叛王在广南西路的势力盘根错节,我大军进入广南西路,恐怕打垮明面上的叛军容易,但臣最担心的是,水底下那些人,未必能够是短时日之内肃清的。”

    “常言道匪过如梳、官过如篦、兵过如筛,臣以为朝廷对待广南西路,应该战抚并重。对叛军主力,固然应该铁血手段。但对待那些夷人部族,还是应该以招抚为主。而官军的军纪严与不严,直接关系到那些夷人部族稳不稳。所以,对于杨大人第一个建议,臣也是附议的。”

    傅远山的这个话说罢,其余的几个文官也纷纷点头附议。至于这些文官所抱的心思,黄琼是明白的。若说傅远山与吕蒙正是真心为公,这一点黄琼是相信的。可其余那几位,恐怕心中就未必这么简单了。此次江南平叛,南下诸武官可谓是大放光彩,基本没有文官的事情。

    而且此次叛王举兵造反,江南诸路文官,归顺叛王的并不比武官少多少。甚至若是将那些七八品的官员都算上,仔细算的话还要在武官之上。这实实在在的,多少有些打全体文官的脸。自从老爷子登基以来,在老爷子刻意扶持之下,这些年文官一直都稳稳压制武官一头。

    诸路卫军,虽说归属各路节度使直属指挥。但军械、粮草、饷粮供给,包括征集新兵,这些实权都掌握在兵备道手中。而且同级武官,要受同级文官节制。同样四品兵马使,要受四品知府节制。各地的兵备道也是有权监督。这个兵备道,就是老爷子大权在握之后设置的。

    别说各府兵马使,要受同级的知府节制,兵备道的制约。便是二品的节度使,也要受一路文官之首的安抚使制约。没有安抚使联署,节度使调兵便是违制。通过设置兵备道,文官节制同级武官。这连续几手,老爷子直接将诸军将领的职权,大大的给压缩,并置于文官之下。

    即便是边军,不仅粮草供应都掌握在沿边州府手中。大齐朝虽说在军中不设监军,但沿边诸州府的主官,对边军各级将领还有督察和监军之责。就像当初傅远山,在燕山府任知府的时候,边军那些武官在他手中,挨过板子的究竟有多少,恐怕要仔细算才能算的清楚。

    在加上殿前司的设立,四大营、西京大营马步军分至,以分枢密院掌军之责。人事调动权和饷钱禄米调拨权,都划给了兵部。再加上不断抬高兵部的地位,扩大兵部的权限。兵部各级官员,一律改为由两榜进士担任,武官不得任兵部官员,统军诸将不再管粮饷的发放。

    殿前司各级指挥使,一律由挑选出来的勋贵担任。虽说老爷子这些做法,杜绝了再出现武将依靠麾下军队专权的事情。但也造成了文官在老爷子这里,一直都稳压武官一头。尤其是兵部的文官,在本朝绝对是牛的很。便是二品武将,见到兵部的三品文官,也硬气不起来。

    这人都是一样,权势接过来容易,可交出去就难了。如今看着武官在江南大放异彩,文官却是根本插不上手,却还要累得要死,为前面筹集粮食军饷。功名利禄,却是一样都捞不到,估计这些文官都快要憋疯了。也就是在自己面前,他们还没有那么大的胆子,知道收敛一些。

    最为关键的是,这种大规模平叛作战,不说别的,每日里面过手的军饷,都是一个天文数字。那叛王又是一等一的肥羊,单单赣州之战缴获的钱帛,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可那些钱,他们这些文官插不上手,却都落入到了前线武将的腰包,这无疑让这些文官恐怕眼都红透了。

    若是能在这个时候,捞到一个去军前的差事,那钱还是像水一样,流入自己的腰包。若不是自己还在这里,让这帮家伙还有所忌讳。估计这帮家伙,早就为了这个差事,吵得头破血流了。想到这里,黄琼不由得淡淡一笑。不过,明白这群人心思归明白,可杨继元说没有错。

    统带过骁骑营,还有西京大营的黄琼。也知道,那群兵若是真没有一个得力的人约束,指不定能干出什么事情来。野战军,不能上了战场是野战军,下了战场对待老百姓也是野战军。这个人是必需要派的。否则一旦广南西路因为乱军生乱,在敉平就不知道投入多少钱帛。

    只是派谁去,这是一个难题。那群文官,别看一个个都是两榜进士,可刮起地皮捞起钱来,比那些乱军可是狠得多。最为关键是,眼下战事还远未平息,前线还需要得力将领头筹。若是派一个胡乱插手文官,恐怕只会事与愿违,反倒是还会多生出事端来,搞得将领离心离德。

    若是派出去的,是一个什么都敢下手,就连将士的军饷和烧埋费都敢贪污的家伙,搞不好在弄出兵变来。这个人必须要派出的,可派出的这个人,即要有足够的品级,在必要的时候能够约束住那些将领。一个三四品的官员,又有谁搭理你?平日低头哈腰,那是平日里面。

    现在是战时,统军作战的武将,那才是朝廷倚重的。品级低了,根本就压不住那群武官。甚至搞不好,变着法的搞死你都未必。所以,这个人选至少要二品的。而且最重要的是,还要有大局观,不能胡乱插手前线将领指挥。但在需要的时候,却还要能把控住整个局势。

    当然,这个人选按照常理来说,首选的应该是兵部尚书。毕竟他本身就是管理军务的,也不算完全不知兵的。只是一想起这位兵部尚书,黄琼却是自己就将此人排除了。这个家伙能力有,说实在的也不弱。就是性格上太软了,一个老好人,派他去倒不会惹出什么太大乱子。

    可问题是,他也很难约束住前线那些骄兵悍将。更何况下一步,是深入到叛军老巢,招抚地方,一味的新慈手软,搞不好会留下无穷的祸患。派这么一个老好人去,也实在不适合。杀伐果断的傅远山,其实倒是最合适的。但关键是,自己现在也离不开他,朝中也离不开他。

    黄琼站起身来,在温德殿内一边来回踱步,一边也看着在座的这些表情各异官员,心中不断反复推敲。直到看着坐在那里,明显有些走神,不知道在想着什么的吕蒙正。黄琼才站定道:“傅卿与杨卿,说的没有错。官军进入广南西路之后,最大的问题便是民政,而非军务。

    “二位爱卿,此言当真是老成谋国,朕心可谓是甚慰。不过,这个人选却是朕一时头疼。官阶既要足够,大局观也要强。即不能胡乱插手干涉前线将领指挥,但也要能牢牢的把握住大局。约束好前线将领,绝对不能做出纵兵祸害百姓事情来。自己更不能做出来刮地三尺。”

    说到这里,黄琼貌似不经意转过头,对着一直都在低头沉默不语,不知道在想着什么的吕蒙正道:“吕卿,你是参知政事,也是当今朝中的副相,与傅卿都是朕的得力助手。自己又兼管着吏部,在朝中又是多年的老臣,对朝中诸臣了如指掌,你觉得此事谁去最为合适?”

    听到黄琼这个问话,吕蒙正倒是一脸的苦笑。他知道,这位年轻的皇帝,这个问话其实不是在问自己,而是在他心中最为合适人选,除了自己不会有第二人。所以,他也只能躬身道:“臣心中一时,也没有什么合适的人选。若是陛下现在要定下人选,臣也只能毛遂自荐了。”

    吕蒙正这番毛遂自荐的回答,倒是颇有一种闻歌知雅意的念头。知道自己心思,估计早就被吕蒙正给看透了,黄琼倒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直接道:“既然吕卿毛遂自荐,那就劳烦吕大人跑这一趟。吕卿以广南东西二路制置大使的身份,总督广南东西二路一切善后事宜。”

    “朕授予吕卿,到广南西路之后,一切便宜行事的权利。包括曹锐在内,南征诸军只要进入广南东西路,便由吕卿节制。军务上由曹锐负责,其他的一切事物,都由吕卿全权掌管。一切善后事宜,都由吕卿做主。广南西路为叛王一家盘踞上百年,当地又是诸夷杂处之地。”

    “平日里,无风都是三尺浪的地方。尤其是抚夷一事更事关重大。而且广南西路为叛王一府盘踞上百年,那里情况及其复杂。便是表面上的叛军肃清了,但私底下隐藏叛乱分子还有多少,谁也不知道。再加上那些夷人部族,本就为叛王控制多年,从心思上更加靠近叛王。”

    “若是我军军纪出现问题,一旦有人煽风点火,恐怕立即会烽火遍地。广南西路南接安南,西接大理,叛王与大理国鄯阐候府,关系更是密切。而那位鄯阐候,恐怕对广南西路窥视也不是一日两日了。所以,吕卿到了广南西路之后,在处置诸夷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尺度。”

    “一定要注意软硬兼施,也不要一味的过刚。但该硬的时候,也绝对不要手软。包括那个控制了,大理国东部的鄯阐候府。若是一味的退让,反倒是显示朝廷的软弱。朝廷这个时候,虽说不想多生什么是非。但也不是一味的怕事。几万大军在你的手中,又有什么好怕的?”

    黄琼的这番话说罢,吕蒙正沉吟一下开口道:“陛下的这番苦心,臣一定会善加体量。其实,善后事宜之中别的事情好说。最大的问题,其实还是对桂林郡王一府的处置。只要处置好桂林郡王府,其他的事情都好说。臣这些日子,看过一些近五十年关于广南西路的奏折。”

    “广南西路所有的土地,几乎都在桂林郡王府手中。只要处置好广南西路的土地,此事就基本上成功。而那些夷人部落,其实倒是没有多大的问题。没有了桂林郡王府做靠山,那些夷人部落就算有那个野心,也没有那个胆子和实力。只要分而治之,还是比较容易处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