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黄琼的用意(1/1)
作者:风雪云中路
    只不过这个家伙是家中的一个异类,即不喜欢习武,更不喜欢经商。为了躲避父母的逼迫习武,干脆来了一个离家出走。结果半路遇到劫匪,随身盘缠被洗劫一空。当初若不是陈瑶相救,估计这个富家子搞不好,就会被活活饿死在路边。

    这个家伙与贾权相比,虽说阳谋以及朝中之事略差。可玩起阴谋来,却决定一顶一的高手。而且因为出身大户人家的关系,这个眼光比贾权要高出一筹。虽说为人有些散漫了一些,可相对于有时候会患得患失的贾权来说,黄琼对这个家伙,反倒是更加欣赏一些。

    尽管无意之中,又得了一个人才,让黄琼心中很是高兴。但想起现在已经与自己天人永隔的陈瑶,黄琼不由得又是一阵黯然神伤。心中的欣喜,转瞬之间便消失余烬。取而代之的,是说不出的惆怅。只是佳人已去、香魂缥缈,现在只能空余惆怅。

    在套出骁骑营诸将的底细之后,黄琼又派人回京从兵部,专门调来了那位于指挥使的档案。在看到这个家伙的档案之后,黄琼不由的暗暗喝了一声彩。原本以为这个家伙现在任的是武官,可能是地道的武将世家出身。

    却没有想到,此人不仅是正儿八经的文官出身,居然还是两榜进士,曾经在川西路干过两任的知县。之所以调任武职,是在此人升任州同知的第二天,身上新官服还没有穿热的他,正赶上川西路吐齐边境,大雪山以西吐蕃三部联合犯边。

    此时前唐时强大的吐蕃王朝,早已经在开国初年桂林郡王屡次打击,以及内部多次奴隶起义打击之下,早已经分崩瓦解。眼下吐蕃境内诸部各自为政,在川西路大雪山以西的吐蕃诸部,几乎是年年越过大雪山寇边。

    尤其是遇到高原灾年,寇边次数更加频繁。这些寇边的吐蕃部落清一色的骑兵,又不怕大雪山高山。翻越高山如平地,可以说来去如风、防不胜防。杀人劫掠无所不作,川西路沿边诸州县可谓是深受其害。

    他刚调任的第二天,便遇到了吐蕃三部联合寇边。在守将草率出击中伏全军覆灭,负有守土之责的知州又带头弃城逃跑,通判也在第一时间消失的无影无踪。整个州城群龙无首,而且人心惶惶的情况之下。

    拦住从前线逃出,并且准备继续东逃,军心以散的五百多残兵败将。在动员的千余青壮协助下,死守城池三十余天不失,直到迎到解围援军。最危急时刻,曾经那一战过后,在慧眼识英的时任川西路节度使,力保之下改任武官。

    先在川西路任万州团练使,陕西路凤翔府兵马使,陕西节度判官。后被调至边军系统,先后任玉门关都统,肃州防御使,川西路防御大使。在肃州防御使任上,曾经大破寇边的甘州回鹘两万铁骑。

    在川西路防御大使任上,成为大齐朝开国以来,第一个率军翻越川西路西部大雪山,深入大雪山以西吐蕃诸部之武官。苦战三个半月,相继大破大雪山以西吐蕃十余部,俘杀吐蕃宗王、王子以下五万余人,擒杀头人百余人。

    夺回数年来被掠为奴的边民数千人,牛马羊三十余万头。那一战后,川西路吐蕃诸部至今未敢再犯边。川西路地形复杂,又是高寒气候。从川西路进击吐蕃需要翻越西部终年积雪的大雪山。

    大齐自开国以来,虽与吐蕃征战多次,也曾多次攻入吐蕃腹地。但一般都是沿着当年桂林郡王开辟的,从青海湖走翻越唐古拉山垭口的道路。川西路与吐蕃接壤地区,大部分都是连绵不绝的雪山。

    吐蕃人自幼生长在高原地带,已经适应高原气候和地形。翻越那些高大的雪山,对于他们来说几乎与平地无异。但翻越这些看似几乎无尽头的雪山,对于大齐将士来说却是一个难关。当年桂林郡王深入吐蕃,带的是大齐开国征战多年,百战余生的精锐之师。

    走的又是地形相对平坦的青海一线,但出征的数万大军,凯旋的也不过所余过半而已。其余的人大部不是战死在沙场上,而是倒在了征途之中。所以即便当年桂林郡王,虽然攻破了吐蕃国都并俘杀之赞普与王子,但依旧无法对其灭国。

    桂林郡王那一战,尽管造成了吐蕃王朝的彻底分崩离析,使得吐蕃在无力发动前唐时期的那种,举全国之力进攻的攻势。但各自为政的吐蕃诸部,分别以所在地区结成联盟,对大齐骚扰反倒是越加的频繁。

    吐蕃所在的高原地区苦寒,白灾、狼灾频繁。灾荒年月无以为继的吐蕃诸部,尤其是青海、川西诸部,都将富饶的大齐当成了解困的肥肉。而大齐虽说在战场上屡屡得胜,但却在无力攻入吐蕃腹地。

    吐蕃诸部又是游牧民族,打了败仗往腹地一缩,大齐也是无力追击的。在西北地区,大齐最远的追击线,也只能到青海湖一线。在往其腹地追,付出的代价对于大齐来说实在太大。而在地形更为复杂的川西路,更是只能止步于大雪山一线。

    相对青海湖周边屡屡被打击,骚扰次数已经降到很,甚至很多已经称臣求封的吐蕃诸部。大雪山以西的吐蕃诸部,因为始终未受到过重创。不仅灾荒年月寇边频繁,即便平时也是隔三差五的翻越雪山烧杀一番。

    大齐川西诸军虽说战力不低,可因为地形限制始终未能给予其决定性的打击。直接从川西路翻越大雪山,攻入吐蕃东部高原地带,此人实属开国以来第一人。老爷子也算是慧眼识人,那一战过后不久,便将其从川西路防御大使任上,平调至骁骑营任都指挥使至今。

    此人虽为文官出身,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治军相当的严谨。黄琼在到骁骑营驻扎第二天,正赶上一场秋雨。眼下天气本就已经相当的寒冷,这场突然而至的秋雨,则让天气更加的寒冷。按照常规来说,为了避免军中出现大量病倒的情况,这种天气是不出操的。

    但就在这场秋雨的清晨,黄琼却是被骁骑营出操的号角声惊醒的。当穿戴好的黄琼,走出自己的住处时,才发现骁骑营数万大军,已经冒着连绵的秋雨,以及寒冷的气候整齐划一的排好队列,开始进行出操。

    除了几位文官同知未到之外,从都指挥使到各级武官无一缺席。而这位正三品的于都指挥使,也与普通的将士一样,身上只穿一套普通的盔甲。没有戴任何的雨具,就站在高台上迎着风雨指挥出操。当时黄琼便感觉这位于都指挥使,绝对非一个简单的人物。

    这位于都指挥使,也许在军中待的时日多了的原因。身上的书生气,早已经消失殆尽。在训练场上不仅严厉的吓人,动不动张嘴就是扒了你的皮。对于训练不认真的军士,手中的马鞭也绝不轻饶。

    但在训练结束之后,却亲自带着火头军,将大碗的姜汤亲自分发给将士。挨了他马鞭的人,不管身份高低,哪怕就是一个普通士兵,也会亲自为其上药。以身作则、爱兵如子,做到他这个份上,眼下已经实在相当少见了。

    而这位于都指挥使,如此这般是不是作秀,黄琼自信自己这点眼光还是有的。看着这群士兵在训练时的认真程度,接过姜汤和药时的表现。数万人要是都能作秀做到这个程度,那这数万人都该得影帝了。

    正是这一天的亲眼所见,让黄琼对这位于都指挥使有了不一样的认识。便是范剑在见到这一幕后都直言,这位于都指挥使恐怕远非一般武官能够相比的。而在调来此人的履历之后,更发现此人在卫军期间,虽说因为内地承平日久而表现平平。但在边军时期,却是战功赫赫。

    在与骁骑营军士套话的时候,更是发现这位于都指挥使,在骁骑营的威望不是一般的高。虽然不能说爱兵如子,但对待这些军士绝对不一般。训练时候虽说严格异常,张嘴边骂,甚至挥起马鞭直接抽也不在少数。

    可下了训练场,对待这些军士就和自己家人一样。挨打的军士,不管职务高低都亲自给上药。雨雪天气,姜汤是早就准备好的。哪怕是普通的大头兵,家里遇到困难了,绝对不熟视无睹。

    到骁骑营之后,更是从来没有克扣过士兵的粮饷。各级武官的调任、保举,也都是公平对待,从不因为家世原因而厚此薄彼。出事公断,再加上爱护士兵,这位于都指挥使在整个骁骑营,威望可谓不是一般的高。

    能在不过两年的时日,便将身为大齐一等一精锐的骁骑营,这群骄兵悍将收拾的如此服帖,足可见这位于都指挥使的手腕与能力。在经过两天深思熟虑之后,黄琼给皇帝上了自到骁骑营之后第一道秘折。

    在秘折上,黄琼保举这位于都指挥使担任自己的副使,全面负责与可能的叛军作战事宜。

    考虑到开国以来,四大营向来是出兵不出将的惯例。黄琼为了说服皇帝,除了在奏折上将自己这两天的感受写上之外。

    在奏折后,还特地写上了此人在骁骑营威望甚高,如此次立下战功,可酌情将其调往兵部或是枢密院任职。有功必赏,此方为掌军之道。虽说有些东西没有完全写明,但黄琼知道以皇帝的精明。自己这句话中的意思,皇帝会明白的。

    而当接到黄琼的秘折,面对黄琼这个有些意外的要求,皇帝微微的一愣,甚至多少有些恼火。四大营与边军将不专兵,这是开国以来的定制,自己重掌大权之后,更是严厉执行的。可这小子非得在这个时候,给自己上这个眼药,非要哪壶不开提哪壶。

    明知道不可为,还偏偏推荐此人出任副使,这个混小子究竟什么意思?想到这里,皇帝又拿起黄琼的奏折,仔细看了一遍。当看到黄琼在奏折最后标的,此人在骁骑营威望甚高。此战如立下战功,可调到兵部或是枢密院任职时,皇帝却是才明白了黄琼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