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二十六章 颁奖典礼3(1/1)
作者:安安的生活
    要说获得诺奖的人当中,谁的演讲最让人期待,约瑟夫-布罗茨基当仁不让。对方的文笔,绝对要甩其他获奖者好几条街;而且离奇的经历,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总之这个男人非常有故事,因此他的获奖感言可是让全世界都充满好奇。

    布罗茨基站到舞台上,看到下面的人说道:“感谢诺贝尔评审委员会对我的认可与肯定,这是我人生当中最高光的时刻,甚至可以说没有之一”

    “我的一生从事过很多工作,15岁辍学谋生,先后做过车工、司炉、医院太平间运尸工、水手等13种工作。”

    “并且经历了审判、监禁、流放之后;最终于1972年被迫流亡海外,此生再未踏上故土。但是我没有抱怨过,依旧坚持自己的创作之路,而且从未曾动摇!虽然国家已经不需要我,但是我依旧深爱国家。”

    “希望有一天能够回去看看,当然这个愿望可能永远都实现不了。”

    谁都没有想到,老小子竟然在如此重要场合,说想要回到苏联。虽然不知道是真是假,但这让美国人情何以堪。要知道现在他可是美国国籍,加上本身影响力那么大;难道是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还是遭遇其他危机。

    实在是让人捉摸不透,甚至感到不可思议。全球观看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的人数绝对超过10亿人;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可是在玩火。

    毕竟一个人已经牵扯到两个大国之间的博弈;不过这也挺好玩,就看双方如何接招。

    布罗茨基继续说道:“对于一个个性之人、对于一个终生视这种个性高于任何社会角色的人来说,对于一个在这种偏好中走得过远的人来说——其中包括远离祖国,因为做一个民主制度中最后的失败者,也胜似做专制制度中的殉道者或者大文豪——突然出现在这个讲坛上,让他感到很窘迫,犹如一场考验。”

    “这一感觉的加重,与其说是因为想到了先我之前在这里站立过的那些人,不如说是由于忆起了那些为这一荣誉所忽略的人,他们不能在这个讲坛上畅所欲言,他们共同的沉默似乎一直在寻求着、并且终于没有替自己找到通向你们的出口。”

    “唯一可以使你们与那些决定相互谅解的,是那样一个平常的设想:首先由于修辞上的原因,作家不能代表作家说话,诗人尤其不能代表诗人说话;若是让奥西普-曼德里施塔姆、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罗伯特-弗罗斯特、安娜-阿赫马托娃、魏斯坦-奥登出现在这个讲坛上,他们也会不由自主地只代表自己说话;很可能,他们也会体验到某些窘迫。”

    “这些身影常使我不安,今天他们也让我不安。无论如何,他们不鼓励我妙语连珠。在最好的时辰里,我觉得自己仿佛是他们的总和——但总是小于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个体。因为在纸上胜过他们是不可能的,也不可能在生活中胜过他们,正是他们的生活,无论其多么悲惨多么痛苦,总是时常——似乎比应该有的更经常——迫使我去惋惜时间的流动。如果来世存在,——我更愿意其存在,而无法否定其永恒生命的可能性,——如果来世存在,我希望他们原谅我和我试图作出的解释:终究不能用讲坛上的举止来衡量我们这一职业的价值。”

    “我只提出了五位——他们的创作、他们的命运我十分珍重,这是因为,若没有他们,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作家我都无足轻重:至少我今天不会站在这里。”

    “因此我才敢于在这里发表一系列意见——它们也许是不严密的,自相矛盾的,因其不连贯而足以让你们为难的。然而,我希望,交付给我用以集中思想的这段时间和我的这种职业能保护我,至少能部分地使我的混乱免受指责。我这一行的人很少自认为具有思维的体系性;在最坏的情况下,他才自认为有一个体系。但是,像通常那样,他的这点东西也是借来的:借自环境,借自社会机构,借自幼年时在哲学上的用功。艺术家用来达到这一或那一目的、甚至是最寻常目的的那些手段,都具有偶然性,没有什么能比写作过程、比创作过程本身更能让一个艺术家确信这一点。诗句,按阿赫马托娃的说法,的确是从垃圾中生长出来的:散文之根——也并不更高贵些..........”

    这才符合诗人、文坛巨匠的演讲气质。

    布罗茨基向现场观众致敬的时候,全体起立给这位文坛大家,新进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鼓掌。人生的经历非常励志,而且自身的才华更是不知道该怎么形容。

    一个15岁辍学,然后做过十几种工作的男人;成就不可能会太高。当然如果天赋高一点,聪明伶俐或许会从成为一名优秀商人。但是科学研发与文学创作,对于没有文化基础的人来讲,实在是太过艰难。

    可是你看看人家,竟然能够通过后天不屑努力,成为诺贝尔文学奖最年轻的获得着。为了得到这个奖项,布罗茨基要必然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否则根本就做不到。

    布罗茨基还不知道,因为诺贝尔奖的缘故;他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包括华约国家;销量大幅度增加。其实这也是正常现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第二年作品都会迎来一个爆发期。因此对于他们来讲,诺贝尔奖金,只能算是一小部分;版权收益才是核心。

    颁奖典礼还在继续,一段音乐表演之后;林德贝克在一次出现在舞台上;站好之后非常认真的说道:“获得1987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是来自麻省理工的罗伯特-莫顿-索洛教授。正是因为拥有索洛教授的理论;使工业国家愿意把更多资源投入大学和科学研究事业,这些方面是促使经济发展的突击队。”

    从瑞典王国古斯塔夫手中接过奖牌和证书之后,索洛教授开始了他的演讲。

    索洛笑着说道:“感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对我的认可,正如刚刚布罗茨基教授所讲;这也是我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刻,并且没有之一。”

    “之前自认为在经济研究领域,已经做到把所有问题都考虑进去。但是两天前,一个曾经的学生,给我上了非常生动的一课。让我不得不从新修改演讲稿,可是后来发现根本就没有办法修改。最后干脆不用,直接重写。”

    “两天前,我过去了黑云集团瑞典分公司,同包子轩先生;以及三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共进晚餐。”

    “期间在讨论科研项目拨款问题的时候,黑云集团的做法,大大颠覆了过往认知;同时也使我明白,为什么包子轩能够成功。”

    ”国家也好、研究所也罢、高科技公司也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虽然加大了科研方面投入,但是都需要研发人员主动申请。可是在黑云集团,却不是这样操作。公司财务人员,每周都要过去工程师办公室,看看他们有没有资金方面需要,研发资金到底够不够用;是否有新项目需要投入等。简单填写一个申请表,当时看了一眼;可能还不到2分钟,就可以得到项目拨款。而且都是足额投资,从来不会以任何理由克扣。”

    “我们都知道,工程技术人员;性格相对内向,而且并不善于同人交流。加上都把时间看得非常宝贵,因此让财务人员,直接过去办公室主动找他们,明确来讲是给他们送钱;可以让工程师们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做,没有时间去想七想八;那么工作效率自然能够提升。”

    “未来我会深入这方面研究,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给公众带来新的理论。”

    索洛教授的演讲倒是没什么,可世人看向包子轩的眼神,已然完全改变。尤其是现场还有很多工程师,这样的老板,绝对是知音。不用自己主动申请研发经费,财务人员直接给你送过来;试问这样的待遇,除了黑云集团之外,可能还真是绝无分号。

    人家能够成功,短短十年就晋升世界首富,绝对是有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