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赵云算是领会到赵家军的狠辣,杀掉老子过后,后代斩草除根。
被杀掉贼人的女人,互相指认,除非是真对贼人有刻骨仇恨的,才保住一条命。
赵云也不会当烂好人,杀掉别人的父亲养大人家的孩子,至少目前赵家军实力弱小,得防备住任何人的反扑。
徐庶是第一次见新主公杀人,以前他一直认为对方也就文采出众。
跟着天下有文名且武艺高强的人,他更加热切,恨不能自己没有夜盲症,亲手杀敌。
山寨里面存粮倒不多,金银珠宝折算下来差不多一万金。
难怪有杀人放火金腰带的说法,一个不起眼的山寨都能有这么大的收获,都相当于中等郡城燕赵风味半个月的利润。
赵家的腰杆还很细,第一次与带着黄巾名头的山贼作战。
所有的俘虏包括山下的农户,全部要派人护送回颍川临颍县,由赵家商队水陆兼程,押解到真定。
赵家军是首次越境作战,不得不在猛虎岗停留,发出信鸽,等待临颍来人。
其间,还有一些派出去的贼人回来,劣迹深重的直接一刀砍头。
一直等了两天多,临颍那边赵家的人才过来,想不到领头的竟然是颍川的大掌柜赵青泉,他是赵云管家赵青华的亲弟弟。
这次赵青泉召集了近两百人,一人双马赶来的。
没办法,不想走漏风声,只有把这些人携裹在商队里面,上了船离得稍微远一些再走陆路,也保险很多。
好在来路都很荒凉,赵家的船已经在汝水预备好。
赵云研究古今地名更替,发现河南是被祸祸得最惨的。
古代叫宁邑,后来叫新乡;古代叫应城,后来叫平顶山。
古代叫怀州,后来叫焦作;古代叫颍川,后来叫登封。
古代叫归德,后来叫商丘;古代叫汝南,解放后竟然叫驻马店
优雅大气的地名,生生变成了新农村。
春秋时期的驻马店一带,属于蔡国。
蔡是个小国,最大的特点是容易欺负,被邻居楚国活捉过一次话事人蔡侯,灭过两次国。
汝南这个名字,始于西汉高帝二年。
在汝水之南建汝南郡,郡治在上蔡,即前面那个悲催蔡国的首都、建国后的驻马店市上蔡县附近。
到东汉时期,门阀大族形成,人们喜欢标榜自己的祖籍所在地和家族,显摆自己的出身。
汝南袁氏是这时的一个著名世族,四代人中有五个人位居三公之位,号称四世三公。
袁绍就是这个家族的后人,一般自我介绍的时候都说自己是汝南袁氏,教人肃然起敬。
如果他说驻马店袁氏,别人大概就要问他卖不卖十三香。
汉顺帝时,汝南郡领三十七县,郡治迁至平舆,在两千年后平舆县境北部的射桥村。
郡治所在地,是淮水边最大的水码头,就是中下游的寿春和广陵都比不上。
过了猛虎岗,接近汝南郡的中心区域,人烟稠密起来,再也没有了以前的荒凉景象。
然而,赵家军还是发现,农民们的日子过得很是凄惨,绝大多数衣衫褴褛。
当然,也有可能他们在劳作没有穿上见客的衣服。
天气炎热,一路看去,不少男人脱掉上衣在田间劳作,身上瘦骨嶙峋。
赵家部曲,不少当初都是逃荒讨饭出来的,也有曾当过山贼的。总起来讲,大家都农民出身。
真定的富庶和汝南的贫困,形成强烈的反差,一个个对赵家的归属感更近了一分。
徐庶的感叹是最深的,每天早上,赵家军除了一部分人在警戒,其余人都在修炼导引术。
那一大片人,云蒸霞蔚的情景,让他感动莫名,连基础的部曲都能修炼。
他个人觉得比这些人高了很多层次,定然可以获得导引术。
赵云原本以为游侠儿肯定有自己的导引术,不管好坏,到了一定的年龄替换,说不定两种功法还互相排斥。
后来才知道徐庶居然没有,也是习惯性思维,赵家上到家主下到仆从几乎人手一本。
自然,赵云不是吝啬之人,找了一本习练全身筋骨的给他。
赵家的导引术,分门别类,一般的军士,都是以强壮臂力为主。
徐庶上阵厮杀的机会不多,强身健体就是最适合的。
一路上都是骑行,尽管道路不怎么好,两天之后,一行人赶到汝南。
作为郡城,汝南的防御和颍川相比,差了好几个档次。
阳翟城墙的高度,应该在十米左右,而这里的最高处只有七米左右。
到了汉末,赵云随时都在吐槽古人的计量单位,一整就是十几丈高。
以城墙为例,一米等于三尺,七米是二十一尺,也就两丈一,随便扎一个云梯就能搭上城头。
南方少马,突然出现的马队,整齐有序,让汝南人很是惊慌,难道天使到了
袁家是本地最大的家族,就是袁家人偶尔回来祭祖,加上拉车的马,不会超过一二十匹。
在外面行走的部曲,每一个人都懂得驯马。
只见两马一排,一匹马上面有人,另一匹马上驮着行李,并排而行。
有心人开始数数,看看究竟有多少匹马。
最前面是赵云,玄色披风,头上扎着英雄巾,俊俏的脸上略显稚嫩,看上去威武不凡。
紧随其后的就是徐庶,他毕竟是个聪明人,在驯马上已经有了一定心得。
也许纵驰如飞还差点,在平坦的道路上行进没任何问题。
第十章 怒杀郡尉(2/2)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