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荒末期,中土中部苍梧山,忽一日,一道金光直冲霄汉,云端形成五彩漩涡,一道人须发皆白,驾神兽飞出,其状如牛,青黑色长一角,身后霞光万道,瑞彩千条,众人驻足仰望,皆惑,有识之人谓之仙人驾兕出山,众人闻言纷纷下跪叩首。有诗曰:
混沌从来道德奇,全凭玄理立玄机。
六根清静除烦恼,玄中妙法少人知。
白鹤青鸾前引道,后随丹凤舞仙衣。
驾兕分开云雾隐,左右仙童玉笛吹。
群仙队里称道始,玄妙门庭话未生。
漫道香花随辇毂,沧桑万劫寿同庚。
仙人于苍梧山,开山筑观,创立道教,开坛布道,广收门徒,从之者众,后人称他为鸿钧始祖。门下弟子分派起名分别为:“广万至无上,天元妙理生,体性浮空坐,自然是全真,常举怀清意,合目得金丹,道高扶社稷,留名冲古传,宏扬开大化,正法度贤宗,温良恭俭让,宽仁慈善容,潜心存本位,勤修延寿命内息润黄庭,安义黍珠成,凝照慧光灵,玄静云霄外,实与太虚同,密念守规中。”传道数百年,门下弟子与日俱增,人才济济。后世之人皆言,始祖门下有三杰:大弟子法名广宁,号玉清子,习得炼丹术和锻造、操纵法器,颇有心得,无与伦比。二弟子法名广慧,号出成子习得符文、咒语,天下无双,攻防兼备。三弟子法名广能,号长真子习得召唤术、变身术,既可召唤狼虫虎豹,远古猛兽,也可变化成幻兽,当世之人闻之胆寒。
一日始祖传敕旨,“吾欲云游天下,传播大乘教法,渡万民脱苦,由玉清子接任宗门主持。”玉清子先喜后惊,率众弟子寻着声音,飞出顶峰九霄宫,云端一道人鹤发童颜,驾兕驻守,见众人寻了出来,便言“名道士者,谓行住坐卧,举念运心,惟道是修,惟德是务。持斋礼拜,诵经烧香,奉戒修身,然灯忏悔,布施愿念,讲说大乘,教导众生,发大道心,造诸功德,普为一切,后己先人,不杂尘劳,惟行道业。故得天上地下、六道四生,礼拜皈敬,最为尊胜,为三界依怙。”言罢,从袖中抛出顶级法器,三霞九龙神火罩,传给了玉清子,道:“此物当传于吾得意弟子,日后尔若遇得意门人可将此罩传授于他。”又传来几句密语口诀,玉清子皆一一记下。那仙人驾神兽,绕着外围五峰:金雘峰、苍葭峰、漂渺峰、燹爕峰、赭壁峰,五峰皆悬浮于天地之间,飞行三圈,飘然而去。众弟子施礼相送,皆言谨遵师尊教诲。
百年之后,有人言,见一道人驾青牛,往东海蓬莱仙岛飞去;又有人言西北沙漠小镇,见过一骑牛道人开坛布道,讲说大乘;还有人称始祖遇天劫,元神俱灭……,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当地有史记载,玉清子接任掌门七年又三月,山下居民,忽闻山上狂风大作,闪电雷鸣,紧接着山中元灵宫凝始殿失火,接连十数间,风助火势,整个苍梧山一片火海,死伤无数,火烧不止,水浇不灭,众人皆惊,此非凡火,历经数月而熄。苍梧山一片废墟,凝始殿更是地表灼穿,深不可测,坑内岩浆炽热,至今未熄。经此一难,苍梧派日渐式微,门人散落,门下有德之人遍寻名山,开山建观。长真子云游至西方灵台山,菩提树下冥想三载,某日黄昏顿悟,化胡为佛,创立西方佛教,开山建灵台寺,普度众生,从之者众多,历时数百年,修得丈六金身,后世之人称之为佛祖,其门下有德弟子传道中土各国,天下人无不心生向往,中土诸国纷纷开山建寺,皆请灵台寺高僧主持,善男信女云集,一时香火鼎盛,当中属中土父冶山龙虎寺威名远扬。出成子云游至西南蜀山,融和当地巫术自创蜀山耆教,耆教亦正亦邪,教徒既可召唤各种兽类,自身变化成远古幻兽,也可操纵死尸,夺人精魄。据传该教掌握生死之奥义,后世之人无不谈之色变。广岸天师东游至崂山,创立崂山派。广清天师西游至茅山,创立茅山派。广净天师北游至天山,创立天山派。广觉天师南游至衡山,创立衡山派,各派光大道教不提。不久玉清子渡劫成仙,中兴苍梧门,于顶峰重修九霄宫,半山新建太清宫,山下选址重修元灵宫,凝始殿更名为玉清殿,后辈弟子尊玉清子为玉清元始天尊。
历经数千年,三教荣辱兴衰,起起落落,人才辈出,声威显赫,并列当世修真界三大教。这期间中土强者建国称帝,部落联盟最终演变成独立帝国,禅让制变成世袭制,周遭部落联盟纷纷效法,立国千余。年年征战不休,各国靡费日增,百姓疲敝不堪,史称中土战国时代。其中,中伯国、东离国、南雕国、西枭国和北朐国,五国国君仁德,皆有仙人辅佐,故天下尽归五国所有。
二百多年前西枭国耆教势力渐渐兴起逐步东扩,教徒因教义产生分歧而发生分裂。修炼召唤术的教徒形成净衣派;修炼操纵死灵技能的教徒形成污衣派,两派相争伤亡惨烈,最终污衣派获胜,先天魔君取得教主之位,净衣派退出蜀山。耆教污衣教主率领十大长老及其教众,攻打五大派,四派先后沦陷。耆教曾三度攻上苍梧山九霄宫,五峰自顾不暇,精锐丧失殆尽,苍梧派掌门安觉道人重伤,弥留之际将掌门之位,传给青衣真人义光,又将九龙神火罩及口诀授予他,并告诉义光此物只能传给自己得意门人。此时苍梧派正陷入风雨飘摇之中。这时节金雘峰发出霞光万道,一坤道法号本清,凭借一块含金陨石,悟出其中奥义,渡劫成仙。本清重整旗鼓率众来战,耆教污衣长老不敌大败而归。不久先天魔君援军赶到,聚拢残兵疯狂反扑。那先天竟能参透生死,以至灵魂不灭夺舍杀人。本清无它法封住其泥丸宫将其缠住,祭出金头钗打开九幽之门,魔教污衣长老一看不妙,纷纷祭出法器击落了金头钗。巨大的吸力吞噬了魔教众人也吞噬了本清,共同封印于九幽之境,金头钗飞来寻不到主人,从此流落凡间。随后中土五大派,联手耆教净衣派绞杀污衣之流,残余教徒寡不敌众被迫退出蜀山,四处流落隐姓埋名蓄积力量伺机反扑。那净衣派从此执掌蜀山与五大派和平共处。
同时期中土武陵郡,伯国最南端,与雕国江夏郡隔郁水相望,是伯国战略要地,江面最窄处,濡须渡口,更是国之咽喉。郁水发源于中土大陆西部蜀山山脉,往东汇入东海。郁水河两岸本属陈国,伯雕联合伐之,陈亡。双方以郁水河为界瓜分陈国。伯国新获江北三十余郡。伯帝将陈姓贵族降者,皆迁居至武陵郡西北十里亭,赋税繁杂。领兵将领伯襄,帝室贵胄,君上以其军功,封为武陵王,采邑武陵郡,世袭罔替。执掌水陆雄兵二十万,为国戍边。有诗曰:“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此战为中土大陆,最后一次灭国之战。此时五国疲敝,国人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家家戴孝,伤残孤老不能自理者众,国人怨声载道。故而五国君上会盟,休兵罢战,拟定盟约昭告天下,各国遵守不提。至此中土迎来和平,百姓得以生息,史称中土五国之治。伯国国君下诏:“各郡县设安济坊,凡民有单老孤独不能自存,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又与各郡县置慈济坊,孤幼有归,天下升平,民心归附。这样的和平安宁,一过就是二百余年。本书要说的故事,便是从武陵郡内武陵城开始。
如今的武陵城,正是沟通南北的桥梁,商贾云集,街市繁华,人烟阜盛,自与别处不同。主城繁华地段北侧,有一处宅邸,门口蹲着两只石狮子,三间龙头大门,门上包有铁板,钉着戴帽的门钉,正门上方乌木大匾额,镶着錾金的字迹,“武陵王府”四个字,门前站立着十来个轻甲卫兵,手握长矛,威风凛凛。正门却是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进出。穿过大门,便是三间客厅,中间正厅,两侧偏厅,其后便是正房大院,正面七八间大院,每院十来间正房,皆金碧辉煌,院内正房两侧为厢房。王府上下,几十个白绫素裙的丫头,各自忙碌着。好一派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贵族气象。
王府正院一处正房,王妃席坐在毯子上,这时丫鬟来禀:“昨晚周管家往世子大院井中投食,被井中邪祟吓死了,早上刚刚发现尸体,现在府中下人,各个人心惶惶。”
王妃道:“知道了,既然如此就不用去投食了,也省得你们担惊受怕。”
丫鬟道:“那邪祟什么来头,为何不除了它,免除后患。”
王妃道:“当年我不忍心杀她,仅让慧悟天师将其困住。”
丫鬟道:“那邪祟要是出了井,咱们王府岂不要大乱。”
王妃道:“那邪祟中了符咒暂时出不了井,即便出了井也出不了院子,你们不要害怕,我自有办法应对。”……
王府一处僻静雅致的偏院,一颗大树下站立一位妙龄少女,年约十七八岁名叫赵雪,明眸皓齿、肤若凝脂、冰肌玉骨、艳若桃李,正准备荡着秋千。身后一男子正是现任武陵王五子伯隅,立如芝兰玉树,笑似朗月入怀。长身玉立,风流倜傥,美眉明目,细看眉心之中有颗针头大的黑痣。那伯隅正在苍梧山修道,刚刚由黑袍道徒晋升为黄袍道士,恩师准了假让他回家数月。
那女子坐上秋千,伯隅问:“准备好了吗?”
“好了!”她笑着说。
伯隅双手用力一推,赵雪一跃而起,荡入一片蔚蓝,飘飘然又荡了下来,带来一阵香风,身后衣袖飘飘宛若仙女下凡,美得另人窒息伯隅一时看呆了。
“再高一点,再高一点!……”赵雪激动的呼喊着。
“好的!”伯隅也欢笑着回应。
“再高一点,哈…哈…哈,再高一点!”秋千越来越高,他二人的笑声也越传越远。
院子里洋溢着满满的笑声,多少个春天,那个秋千只要一触及,便能带来了无限乐趣。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略显痴呆,旁边丫鬟环侍,听到院子里欢快的笑声一时忍不住,拄住拐杖靠在门口微笑观看,似乎勾起了她无限风光的过去。她正是现任武陵王伯贤的母亲赵氏。那赵雪正是她娘家侄孙女,定期过来探望并来府上住上几日。伯隅与赵雪二人已有婚约,约定明年成婚。中土女子一般十六岁定婚,二十岁之前结婚,超过便算是大龄了。
这日清晨,伯璃扶着赵雪登上一辆由两匹马牵引的马车,亲自驾车送其回家,其父的封地在寿华县境内。马车一路向北走着官道。车外二十余骑王府护卫环侍,车内赵雪和两贴身丫鬟嬉闹。
这时赵雪拿出一包桔子,道:“这可是雕国运来的,姑奶奶舍不得吃,在地窖藏了一个冬天,今日叫你们也尝尝。”
丫鬟们拿的桔子,高兴地剥开吃,未几她二人都抱怨桔子酸。其中一人咧嘴,道:“我原以为老王妃忘了吃地窖里的桔子,原来是酸的。”
赵雪假装嗔怒,道:“你们素日里,都让我惯坏了,嘴巴吃刁了。这点酸都忍不了,还好意思叫唤。”丫鬟们闻言纷纷侧目,再不敢言语。
天色逐渐阴沉起来,似乎要下雨。伯隅连忙扬起了马鞭,猛的一用力,空气中传来清脆的“噼啪”声和他的叫喊声“驾……!”
第一回 混沌初开三教鼎足,误入驰道祸从天降。(2/2)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