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一天,已经在俄罗斯文坛上闻名遐迩的大诗人普希金,欣喜地看到,自己的好友鲍里斯·沃尔孔斯基前来拜访自己位于彼得堡阿尔巴特街53号的寓所。
此时的普希金,正处于他一生当中最为春风得意的时期——不光在文学和诗歌创作上高产井喷,巩固了自己的文坛地位,更让人艳羡的是,就在不久之前,他刚刚迎娶了俄罗斯公认的当代大美人娜塔莉娅·冈察洛娃,成为了彼得堡社交界津津乐道的幸运儿。
这桩婚事,是大诗人自己想尽办法争取到的结果。
一开始两个人结识的时候,娜塔莉娅对他并未有多少注意,但伟大的诗人不管思想有多么超脱,在灵魂上他终究还是一个纯粹的男人,他马上就对这位大美人一见钟情,甚至不介意“对方对自己最擅长的文学和诗歌一无所知也不感兴趣”这样一个事实。
在荷尔蒙的催使下,他想尽办法创造接近她的机会,和彼得堡许多公子哥儿们竞争,希望赢得美人的芳心。
也许是这种热情的努力,也许是他在彼得堡的朋友圈和名望,也许是他的“诗人气质”终究起了点作用,不管怎样,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在1830年娜塔莉亚终于答应了他的求婚,然后在次年两个人就正式走入到了婚姻的殿堂当中。
照理说来,这应该是童话般的故事结局,而普希金和娜塔莉娅·冈察洛娃(现在已经改姓为普希金娜了)也是完全符合“郎才女貌”这一形容的神仙眷侣。
然而,在这桩神圣结合所带来的兴奋和激动渐渐冷却下来之后,原本沉迷于爱情的普希金,却渐渐地感觉到,自己玫瑰色的生活似乎渐渐地重新褪色,又慢慢地变回到了原本沉闷的轨道当中。
出现这种情况,自然有多种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普希金本来就是出了名的多情浪子,他在追求娜塔莉亚的时候,就曾经写信跟人承认过这是自己“第113段”爱情,虽然现在他已经走入到了婚姻殿堂,但是他在精神上并没有接受婚姻给自己带来的枷锁,在内心深处,他依旧还怀恋着自己风流生涯中那些感官和精神上的刺激。
第二,他和妻子的精神生活几乎没有什么共通之处,娜塔莉亚是一个标准的贵族少女,热爱的是舞会、交际、珠宝这些彼得堡贵妇人们最热衷的话题,对诗歌并不感兴趣;而且她现在还十分年轻,都还没有年满二十岁,她也难以适应婚后的家庭生活。
当然,这一点诗人在之前娜塔莉亚交往的时候早就已经知道,他本就应该有此觉悟,只不过在被美色打动的时候满脑子只有冲动的激情,又哪里顾得上这些呢?
人都是很难知足的,而“诗人”差不多又是人类当中最不知足的群体之一了,他们往往会突然坠入爱河,全心投入其中,但马上又会投入到新的爱情当中,激情丰沛但是却难以持久。
所以,哪怕现在正品尝着新婚燕尔的幸福,但是,在诗人的内心深处,还是有着些许的疲倦,他期待着婚后重归平淡的生活当中,能够出现一点新鲜的波澜。
而好友鲍里斯的突然拜访,正给他带来了他求之不得的新鲜感。
收到消息之后他急匆匆地跑到了会客室,然后对好友来了一个亲切的拥抱。
“鲍里斯,好久不见!你还好吗?”
“至少现在还很好。”鲍里斯也热情地给了好友一个拥抱。
接着,他满怀艳羡地看着普希金,“老兄,你现在是彼得堡最遭人恨的男人。”
看着朋友打趣的眼神,普希金想要说点什么,但最终只能回以苦笑,“谈情说爱是一回事,结婚就是另一回事了,老兄。”
“得了吧!你就别再卖乖了!”鲍里斯重重地拍了拍好友的肩膀,“伱的好友马上就要去荒原里啃青草,而你每个晚上都能抱着大美人酣眠,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赶紧给我笑起来,跟我炫耀几句吧,这样我反而会好受点!”
普希金一开始都没有反应过来,而后他才注意到,好友身上穿着一身近卫军军官的制服。
“你要出征打仗了?”他立刻问。
“是的。”鲍里斯愉快地点了点头,“准确来说,我马上就要被派往波兰了,这些波兰人可真是顶呱呱,战事拖了这么久,沙皇陛下发火了……这些可怜的波兰崽子,这下可要倒大霉咯……”
鲍里斯说得轻松,但是普希金的心情却陡然沉重了起来。
兵凶战危,他既为好友接下来前往前线之后的命运担忧,同时又为波兰人如今的命运担忧。
当然,对普希金来说,俄罗斯帝国对外征战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就在几年前,他还亲身经历了一场对土耳其人的远征,并且还在那里偷偷地面见到了罗马王。
只不过,那一次战争,和这一次的战争,给他的感触却完全不同。
之前的远征,虽说本质上是为了抢土耳其人的地盘,但也可以说是帮助被土耳其异教徒蹂躏几百年、受苦受难的东正教教友,和巴尔干的斯拉夫同胞,虽说其中有“帝国野心”的存在,但至少也有一些光荣可言。
而这一次呢?
如果是一个纯粹的大俄罗斯帝国主义者,肯定会对波兰人的“反叛”气得发抖,因为帝国的权力、沙皇的威信就是不可动摇的天条,作为沙皇子民,胆敢起来武装叛乱那就只有被砸得粉碎这一个下场。
可是普希金并不是这样一个人。
虽然他对俄罗斯这个国家充满热爱和眷恋,虽然他尊重沙皇和帝国政府,但是他并不迷信沙皇的权威,更加不认为任何人有资格以国家的名义剥夺人类天赋的自由。在青年时期他甚至还曾经因为写下过讽喻时政的诗篇,还被沙皇流放过。
所以,虽然当初他并没有参加十二月党人们反抗沙皇的暴动,但是在内心当中,他还是对这些人充满了同情,也认同他们对俄罗斯未来的愿景。
在这种背景下,他自然对如今发生在波兰的战争丝毫不感到激动了。
这场战争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只是为剥夺波兰人的自由,并且让他们更加仇恨我们吗?只是为了让他们原本被奴役、被欺压的命运继续延续下去吗?
毫无疑问,以俄罗斯人的立场,他希望帝国能够镇压叛乱,可是作为一个热爱自由的人,他也完全为此骄傲不起来。
“可怜的波兰人……”于是,他忍不住发出了叹息,“但愿这一切早点结束,免得玉石俱焚!”
125,新婚燕尔(2/2)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