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舒脸上此时是沉思和追忆,在他缓缓的叙说中,他反对的原因也披露了出来。首先,这鸟铳操作繁琐,如果具体来区分,每开一次火要分为八个小步骤。
第一步:要清理引火孔和引药锅。火药残渣阻塞引火孔,这是火枪常出现的毛病。第二步,将引药倒入引药锅,并合上引药锅盖。
第三步,拧开装发射火药的小瓶,将火药从枪口倒入,第四步,将预先含在嘴中的铅弹从枪口装入。
第五步,从枪管下抽出通条,捣实弹丸和发射火药,第六步,点燃火绳:火绳燃烧速度较快,加上点燃后容易暴露,所以,不到射击前一般不点燃火绳。
第七步,把火绳固定在火绳夹上。由于此时引药锅盖是关上的,所以不用担心火绳的火星引燃引药造成走火。
最后一步,扣动扳机,火绳落下的同时,引药锅盖打开。引药点燃发射火药,弹丸发射。而为了避免火药灼伤眼睛以及火光耀眼,在射击最后关头,枪手往往是闭眼的。如此,想要射杀鞑子,完全是靠运气。
在如此繁琐的步骤下,就算是平时训练有素的鸟铳手,最好的成绩也不过是每三分钟两发的速度。而如果真的到了战场,临阵不过一发,而关外鞑子久和官兵对阵,深深了解其中弊病,他们或是用虚铳提前诱使官兵开火,或者完全是明官兵自己乱了阵脚,在鞑子冲锋之前,还在鸟铳射程威力之外就提前开火。
蒙古,后金军队往往利用这一时间采用轻骑冲击的战术,在虏骑如风而至,铁骑滚滚之下,明军往往大败。
而且鸟铳还受到天气原因的限制,在雨天不能使用,因为雨天鸟铳会进水而不能发火。风大时也不能使用,因为风会把火门上的传火药吹走。
李舒刚述说完了鸟铳的自身的弊病,王力又搭茬了,他冷笑着道:“我在关外的时候,官兵们如何使用鸟铳,那德行我见多了!”
原来每当临战交战的时候,慌神之下的大明官兵手中的鸟铳有的向天而打,有的双手向前放铳而头已回顾逃命,有的先将铅子衔口中,忙乱装铳,忘记铅子还在口里,顺气咽入腹中。有的忘入铅子,或者先下铅子,而后装火药。有的铅子小而鸟铳口大,照打时铳口一低,铅子流出。更有的前面步骤都完成后,不小心后火绳落地,为湿气所灭。所以官兵开火的十铳之中,仅有六七铳发出,六七之中,仅有一二打中目标。
鸟铳有如此众多的先天缺陷,还有官兵们的如此使用,临阵焉有不败之理?而且大明官军有过惨痛,血的教训。
历史上在萨尔浒之战时,明军西路军在萨尔浒山上见努尔哈赤的八旗军来攻,即令各队结营列队以待。当后金军进至山下时,即刻下令开炮轰击。战幕方拉开,雨雪忽止,天降大雾,弥漫山谷,视线不清,咫尺之外,难分敌我。
明军个个恐惧,人人心慌,便点燃松枝当火炬。这恰好把自己完全暴露在后金军面前。后金军利用其火光,使用弓箭,箭无虚发,每发必中。明军虽有火光易于点燃火枪,但因在明处,难寻目标,非但未能伤敌,自己反吃大亏。加之黑色火药惧潮湿,雨雪中使用不便。萨尔浒之战正好在雨后初晴,湿度最大时,不用火烤干,便无法射击。所以后金八旗愈战愈勇,步步逼近,攻入明营,一举夺取了萨尔浒山营寨。
萨尔浒之战,火器的缺陷便暴露无遗。听到李舒和王力的种种强大反对理由,众人鸦雀无声,只是看着于望。
于望也是大吃一惊,原本以为只要造出精良的火器,从此以后就可以大杀四方,称王称霸,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人生好不得意快哉!那些穿越前辈不都是这么干的么?怎么到了我手里,完全就变样了?
不对!以后火器是世界战争的主流武器,这是毫无疑问的。这目前火器有如此众多的缺陷,都要花时间来一一改进。首先该肯定的是,尽量减少火器操作的繁琐步骤,而后是聚集能工巧匠,改进火器在雨天,大风天不能使用的限制。当然,这个过程可能会很长,绝对不可能一蹶而就。
其次,后世毛太祖有过名言:决定战争胜利的不是武器,而是人。这话绝对真理,在后世朝鲜战争中,新中国在劣势装备下,硬是逼迫当时不可一世的老美在板门店签订了合约,如果说谁的武器好,谁就赢,那么当年新中国直接就可以放弃这场战争了。
所以,精良的武器还要有精良的军队来使用,岂不闻后世还有一个著名的“运输大队长”蒋某人?令行禁止,训练有素的军队,也是于望今后要建立的。
这个时候,于望在沉思中,又想起了自己后世曾耳闻过的历史资料,同时在这个时代称霸欧洲的的西班牙军团,他们编制是火枪手和使用冷兵器的士兵混合编成连或营。开始他们火枪手和长矛手的比例是2:5,但后期火绳枪使用的比例在不断增加,变成了3:1。
看来,火器的发展是必然,但现在这个时代,冷兵器的配合也是不可或缺的。当下于望就把自己的想法一一道来,和众人讨论起来。如何把火枪的劣势如何弥补过来,又举例火器也有自己的优势,面对众人的疑虑,他耐心的分析。
首先这个时代,弓箭的威力也不是不犀利,但是一个好的弓箭手培养颇为不易,一般好的弓箭手培养要花两年时间左右,这完全不能和关外自幼就练习骑射的鞑子相比。而火枪手则不然,只要训练充足,一般两三个月就可以出师。
只要汉家屯发展兴旺,人口增多,地盘扩大,这训练精良的火枪手就可以源源不断的从军营产出,这比起优良的弓箭手死一个少一个,先天上就有优势。
第三十章 定议(2/2)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