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面,是汹涌泛黄的金水河,波涛汹涌,不断宣泄着它的威严,让来者却步。
如果一定要问幸存的人,从哪个方向可以逃出去,毫无疑问是靠近山峦的这一侧。
要想走过去,就必须找到可以铺就在泥沼上的物件,存留的卢家祖祠四面包括房顶的木板,是很好的使用对象。但首先要说服的是卢家族人。
很显然,没有谁愿意去拆自家的祖祠,那里留存这一个家族从出现到迁徙再到安家繁荣的所有凭证,亦是最为神圣之地。
宋人和前人一样,或许会崇拜神灵,乞求富贵安康,但绝无统一信仰的神灵,他们可以是道门的,也可以是佛门的,谁灵信谁。
唯有祖宗的保佑才是永恒唯一,那里不光有着血脉的传承,人们更认为祖宗会一直看着自己,给予希望的光芒。
“祖宗保佑,有人来了!我们有救了!”
“狗儿睁睁眼,等会就有吃的了,你爹在天之灵一定会看着的,就剩咱娘俩,要挺过去啊!”
间隔数百丈,新郑乡的存活者,无论男女老少都充满希翼地望着传出声音的那一次。视线好的人,还能看到盘佘山的树丛中走动的黑点。
很小,若不是特别注意,很容易被人忽视掉。
放在以前,新郑乡的人绝不会如此认真地瞅着盘佘山,他们更喜欢在被砍伐的光秃秃的土山之上劳作。
李自明强打着精神,叫上和他一同留下来的小吏,左张右望,终于是找到了一个细长的竹竿,然后从地上捡起了一块布块,绑在前段。
竹竿竖了起来,布块开始在空中摆动,以便那头的人,可以准确找到方位。
小吏帮着李自明在下方稳住竹竿的另一段,和许多人的看到希望一样,他沾满泥土的脸,挤出了一丝笑:“大官人可是认识对面来救援我们的人?”
李自明满怀欣慰,望了眼远方的山峦,视线中出现了幼子那张欠揍的脸:“那是我儿子!”
小吏咽了咽口水:“原来是令郎!也多亏令郎来了,否则要不了几日,我们这群苟延残喘的人,怕不是会饿死。
唉,要是新郑乡的人,早听大官人的话,提前撤退何至于此,还搭上了那么多的人命。”
“这些伤亡,确实是可以避免的。也多亏紧挨卢家祠堂的位置,有个卢家的大粮仓,才让我们活下来。
我们被困在新郑乡,不知道开封其他地方怎么样了?”
李自明手中摇曳竹竿的幅度放缓了下来,心里免不了担心。
半月之前,他在接受官家命令后,还在对开封周边的水文进行测量,方便接下来系统性地治理。
过程中,一边和开封府衙通了通起气,特别提出了一些重点河道的清淤工作,以便提前应对即将到来的汛期。
开封府到是配合,但计划赶不上变化,谁曾想到雨水越下越大,越下越长。不光汛期提前到来,并且一些成年累月积攒的水患问题也是一并爆发。
水漫开封,下辖十七县多有受灾。其中祥符县、开封县、考城县在内,都是重灾区。
根据皇帝的命令,尚书省后紧急安排下来,加上开封府内,包括他李自明在内的诸多京官,都分管一地灾区。由于他本身就是皇帝初夏时任命的治水主吏,前段时间一直在考城县考察,故而顺势被分到了考城县。
于考城县衙得知地势低洼的新郑乡有水患危机,李自明亲自带队来劝解当地百姓撤退,也就有了后面的事……
听李自明说到开封其他地区的水患,这叫王朝的小吏脸上顿时为痛苦笼罩:“我老家在阳武县,考城县有大官人这样的好官亲自下乡督促这里,却不知我爹娘他们撤离的及时不及时?
大官人,这次若是我等顺利撤离了,王朝想回家一趟,您看?”
李自明看着旁边这个比自己长子大不了多少的青年,想到王朝对他说过自身是家中独子,便点了点头:“你去吧!路上多注意安全,水患过后,咱们的任务担子更重了!
开封水患,开封水患啊……总能把它解决的。”
李自明后喃喃道。
开封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这才导致几乎每四年就会发生一场大的水患。岁岁年年,洪水的威力有增无减。一座座建筑被掩埋,接着又被重建。
难怪赵大官人和大宋的那些相公们,在看到李自明的奏书,商议过后,几乎没有阻碍的就通过下来。要是真能凭着手段把开封水患治理,无疑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谁曾想到刚刚开始,就遇到了水患大爆发……
得到了“孤岛”上的回答,李贤就非常专注地指挥着众人砍伐周边的树木。
不知道是不是错觉,他总感觉夏日的大树即便是去除了枝叶,依然显得很沉重。
公孙圩及其余七个公子哥也开始上手了,有的拿着绳子拉着树的一端,控制着树木倾倒的方向,有的拿着携带的斧头,用力砍在树干上。
到底是没有做过农活的,许多人做了一会就累的气喘吁吁,到是这群公子哥带来的仆从们,稍微能坚持的久一些。
“太慢了!”
数百丈的距离,要想用木头组成能浮在泥沼上面的墙,光凭他们十几个人,不知道回到猴年马月。
即便把李家仆从都叫过来,还有孙德在洛阳可能再招揽的人,在李贤看来还有些不足。
这里面其实不光是人手的问题,还有效率。
小雨没有停,金水河还在上涨,老爹李自明他们待的那片区域危险也就没有结束。
李贤把十六人全都叫了过来,说出了他的看法。
“我们都没有做过木活,速度难免有些慢,两百丈的距离,没有十来天的功夫,是过不去的。
这么下去,只怕我们把木桥搭过去,卢家祠堂那块都可能被金水河的河水给淹没了。
同样地,千号人,食物可能早就没了。
这样吧,公孙兄、田兄你二人出山一趟,同孙兄他们一道,在这附近各乡邑,包括洛阳之地,多召集一些木工。
尽快回到这里,再多带些木锯等工具。有这些熟练的工匠帮忙,总比我们这些门外汉快一些。
我带着其他人,继续砍伐树木,组建木桥,试着能不能单人通过,把绳索拉过去,好给对面运送些食物。”
公孙圩,田桓很是认同李贤的建议,大家火速改变救援策略。
实践证明,李贤的决定非常正确,两日后,寻来的二十多个工匠,做起木桥的速度,比他们四十多个人的速度还快。
天上的雨水没有停顿,而连接卢家祠堂的木头浮桥不断接近目标。
终于是在五日后,李贤等人带来的第一批食物,通过绳索运送到了卢家祠堂的空地上。
这中间,被困人员内部,又有十几个老人和小孩因为前段时间感染了风寒,迟迟未得到救治而去世。
好在送来的食物,让活着的人能更好的活着。
开封府下辖县乡,数十万的受灾百姓,不是人人都能像新郑乡的灾民一样,得到有效救援。
黄河水系决堤,影响了诸多河流和沿岸的诸多乡邑。据说汴河下游的辰乡,地势同新郑乡一样低洼,又靠近开封到洛阳的运河河道。
洪水猛如虎,堤坝崩溃,加上官吏没有进行有效的撤离安排,导致数百人的乡邑,最后只有不到四成活命。
反倒是数千人大乡的新郑乡,除过早早沿开封东侧撤离的,那些不想撤离的,在泥石流大滑坡之后,因为在李自明的指挥下,迅速占到高处避难,一共伤亡不过百人。
第三章 沧海桑田(2/2)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