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孔子的生平事迹(2/2)
作者:汤加盐大伯伯
    齐国一行虽然没能让孔子留在齐国这样的大国中得到显赫的地位,但是由于他在齐国很受齐景公的器重,因此他在各国间的名声也越来越响,鲁国的当权者也逐渐注意到了他。几年以后,鲁定公将孔子任命为中都宰,孔子的工作很有成效,一年以后,各国都来效法他的做法。因此,不久以后孔子就升任了司空,后来又升为大司寇,此时的孔子已过知天命之年。

    当时南方的吴国实力强盛,有北伐中原,称霸诸侯之意,为了抵御吴国的威胁,齐国联络诸侯,并邀请鲁定公到齐鲁交界的夹谷进行会盟。齐国大夫黎鉏对齐景公说:“鲁国重用孔丘,恐怕将要大发展了,到时候一定会威胁到齐国。”于是齐景公便打算在这次会盟上试探鲁国的态度。

    会盟时间临近,鲁定公打算乘车前往,并且带孔子一同与会。孔子说:“臣听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代诸侯离开自己的国土,必定带着官员随从,请您带上左右司马,保护您的安全。”鲁定公觉得有理,便带上了左右司马,让他们各自率领五百乘战车远远跟随护卫,同时还让大夫兹无还率领三百乘战车埋伏在夹谷附近候命。

    鲁定公一行到达齐国以后,双方依礼相见,共同登上盟台。齐国的司仪上前奏报:“请奏四方之乐。”于是便有齐国的莱人舞者佩戴羽毛饰品,手执兵刃,敲着鼓大声喊叫而来。这时齐国大夫犁弥对齐景公说:“孔丘知礼而无勇,如果命莱人趁乐舞之机劫持鲁定公,就可以使鲁国对我们有求必应了。”齐景公便悄悄命令舞者趁乱劫持鲁定公。

    孔子见事态不对,急忙护着鲁定公后退,并召来鲁国的兵士护卫,然后质问齐国方面说:“如今不是当年齐国称霸诸侯的时代了,齐鲁两国的国君在此友好会盟,为什么奏这样的夷狄之乐,还派俘虏的夷人携兵刃乱舞?这样做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这样做贵国也不能认同吧?”

    齐景公见孔子防护严密,舞者不能得手,便命令他们退下。不一会儿,齐国司仪又上前请示:“请奏宫中之乐。”于是又命一群侏儒和倡优出来演出。孔子愤怒地指责齐国人:“这些人来惑乱视听、侮辱诸侯,其罪当诛!”于是便命人将一众表演者处死。齐景公很是害怕,知道自己做事没有鲁国那样光明磊落,回国以后便责备群臣:“鲁国的大夫以君子之道辅佐国君,而你们却用夷狄之道来教我,导致我得罪了鲁国国君,现在如何是好?”有大臣建议将以前齐国从鲁国侵夺的郓、汶阳、龟阴三处土地还给齐国,作为赔罪。鲁国收回了这些失地之后带特地在此建城,来表彰孔子的功劳。

    中年以后,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中都宰,后升任司空、司寇等职。当时鲁国内部三家专权,为抑制其势力,孔子向鲁定公提出“堕三都”的主张,未果。这一失败给孔子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此时的鲁国,鲁君怠政、季氏干政,孔子意识到其政治理想已无法在鲁国实现,无奈之下,他不得不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周游列国的生涯。

    孔子和其弟子们到达的第一站是卫国。此时正是卫灵公在位期间,由于治理得当,卫国颇有些太平景象。孔子见此即发表了他的政治理论,《论语》载:子适卫,冉有仆(驾车)。子曰:“庶(人口稠密)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路》)

    在卫国,孔子得到了很高的礼遇。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粟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然而好景不长,卫灵公听信别人挑拨,派公孙余假去监视孔子,孔子“恐获罪焉”,于是在卫国居住十个月后,黯然离开,这也是他第一次离开卫国。

    从卫国出来后,孔子带着弟子们到达匡地,没想到在此遇到了麻烦。匡人曾被阳虎侵略过,因为孔子与阳虎长得有些相似,所以匡人把他当成阳虎围了起来。被围困整整五天后,孔子一行人才得以离开匡地。之后,孔子等人到达蒲地,一个多月后,他们再次回到卫国。

    这时卫灵公宠爱的南子夫人派人来转告孔子,要求他一定要去见见南子夫人。虽然孔子十分不情愿,但还是去拜见她了。这一次的见面并不愉快,孔子对南子夫人的印象就更差了。并且,此时的卫灵公贪于享乐,过分宠溺南子夫人,这些都令孔子感到厌恶,因而在卫国呆了一个多月后,孔子再次离开,动身前往曹国,这一年恰逢鲁定公去世。

    孔子等人并未在曹国做过多停留,之后他们来到宋国,在这里孔子又遇到了一个不小的麻烦。他们刚在一棵大树下演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就因旧怨而把树砍掉了。为免遭迫害,孔子只好逃往郑国。在路上,弟子们都催促他快点走,孔子淡定地回答:“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到达郑国后,孔子不慎与弟子们走散,他只好站在城东门发呆,与此同时,子贡等人正在心急火燎地寻找着孔子。郑国人就告诉子贡:“东门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产,然而自腰以下还不到禹的三寸。憔悴颓废的样子好像一条丧家之犬。”子贡到东门一看,果然是自己的老师。子贡将郑国人的话如实告诉了孔子。孔子欣然笑道:“外形上的描写不一定正确,然而说我像丧家之犬,是这样的!是这样的!”

    从郑国离开后,孔子等人来到了陈国,一住就是三年。陈国君王非常赞赏博学多识的孔子,并向他请教了许多典故。然而此时陈国兵力微弱,时不时就遭到吴、楚等大国的骚扰和进攻,孔子所宣扬的“仁”、“礼”并不能起到扭转局势的作用。因而,孔子只好带着弟子们离开风雨飘摇的陈国,前往蔡国。

    楚王听说孔子是个有智慧、有德行的人,在听说他已经到了陈、蔡交界处后,便决定派人去聘请孔子。当时楚国是个大国,孔子觉得如果能借着楚国的影响将自己的学说发扬光大,无疑是件好事,于是,他欣然答应了楚王的邀请。

    就在孔子收拾停当,准备和弟子踏上去楚国的道路之际,陈、蔡两国的大夫们聚在一起动起了歪脑筋。他们说:“孔子是贤能的人,他在这里已经住了三年,我们的所作所为都不合他宣扬的思想,现在楚这样的大国来聘请他,如果他在楚国得到重用,我们这些大夫就危险了。”

    于是这些人派兵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在了前不靠村,后不靠店的山野之中。几天以后,孔子一行人所携带的粮食都已吃完,一些体弱的弟子相继倒下,面对有些凄凉的场景,孔子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依然弦歌不辍。大家都劝孔子不要再去楚国了,早点打道回府就不会挨饿受冻。子路语带嘲讽地对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厄的时候吗?”

    孔子说:“君子穷厄是很正常的事情。难道我们因为穷厄就放弃我们的理想,就不去推行我们的道吗?君子能修其道,却不一定能为世俗所容。看来你的志向并不远大呀!”

    孔子又问颜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难道我的道不对吗?为什么我会到这个地步呢?”颜回说:“夫子推行您的道就是了,天下不容,又有什么关系呢?道不修而遇穷途就放弃,就是我的耻辱。”

    孔子为了宣扬自己的道德理想,虽在陈、蔡之间被困多日,但依然不改其志,没有放弃去楚国的打算。后来,楚昭王兴师来迎孔子,结束了陈蔡之厄。

    到了楚国后,孔子本以为这回终于能好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了,并且楚王也“欲以书社之地封孔子”,没想到却因令尹子西的反对而搁浅了。受挫后的孔子无奈之下只好再次回到卫国,过了几年,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孔子被迎回鲁国,也由此结束了他为期十四年的羁旅生涯。

    孔子周游列国,行程数千里,历尽艰难,四处碰壁,但他却始终能保持自信,不动摇其政治主张。

    回到鲁国后的孔子,仍是被执政者敬而不用。孔子也意识到自己年事已高,已无法在政治上有大作为。因而他在教育学生之余,还进行古代文献的整理和删定。相传,《诗》、《书》、《礼》、《易》、《春秋》等都是由孔子整理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