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合纵策略(1/1)
作者:汤加盐大伯伯
    在纷乱的战国,实力很重要,谋略也不可少。无论秦国如何强大,如果不善用谋略,最终也不能称霸天下。因为诸侯国过多,倘若他们联合起来围攻秦国,秦国肯定敌不过。实力为政治 斗争搭建舞台,权术手腕则是舞台上的精彩演出,苏秦就是杰出的“演员”。

    苏秦是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为了学业,苏秦变卖家产,离开洛阳前往鬼谷子处学习。生活在一个安分守己的环境,苏秦的行为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父母、兄弟、嫂子甚至妻子都不赞成他的做法。

    鬼谷子已经教育出庞涓和孙膑这两位驰骋天下的军事大家,苏秦深信,只要在鬼谷子处学得一技之长,也必定会有所成就,名留青史。

    从鬼谷子处学成归来的苏秦决定一展自己的才华,他将目光盯向国力日盛的秦国。

    曾经的秦孝公很难拜见,现在的秦惠王更难拜见,因为秦国强大了。为了拜见秦孝公,商鞅求助于阉人;为了拜见更难见的秦惠王,苏秦花了不少人事。

    第一次与秦王相见,苏秦急切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他说,秦国占据巴、蜀、汉中等地,土壤肥沃,物产富饶;战马来自北方外族,日行千里,能征善战;南方有巫山、黔中作为防御外敌的屏障,东边有崤山、函谷关等险要关塞——这些都是秦国称霸天下的大好条件。

    苏秦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他其实只想表达一个意思,凭秦国的实力,争霸天下绰绰有余,只要秦惠王允诺,采纳他的谋略,必能一统天下。

    商鞅刚刚受车裂之刑,苏秦思想与商鞅无异,自然不会获得惠王的认可。

    秦惠王摆出老资格说,羽毛不丰满不能高飞,法令不完备不能实施赏罚,德行不高的君王不能统治万民。政治教化应该上顺天意,下合民心。他很感激苏秦不远万里前来指教,然而考虑到目前局势,征战天下的事最好暂时搁置。

    为了拜见秦惠王,苏秦费尽心思,也花费不少人事,自然不会轻易放弃。这时苏秦说,还没见秦惠王之前,他就想到秦惠王也许不会采纳他的建议。但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国家想要称霸天下,不打仗行不通。神农攻打补遂,黄帝攻打蚩尤,唐尧放逐欢兜,虞舜攻打三苗,夏禹攻打共工,商汤灭亡夏桀,这些都是为称霸天下而战的活生生的例子。

    商鞅弄得民怨沸腾,苏秦紧接着鼓吹战争,这不是破坏社会安宁吗?秦惠王思前想后,脸色越来越难看。但苏秦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仍是滔滔不绝地说:“如果国君想要称霸天下,必须招纳敢死队,组建一支无坚不摧的队伍。在称霸的道路上,遇上强国打强国,撞上弱国灭弱国,不能容情,更不能手软。”苏秦的结论是,只有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百姓才会臣服,其他国家才会归顺,君王才有权威。

    苏秦的霸道之术火药味更重,秦惠王容不下商鞅,自然更容不下苏秦。

    由于苏秦是当时名士鬼谷子的弟子,所以他能够任意待在秦国国都。苏秦不仅有才学也有毅力。第一次游说失败后,他并没有放弃,接着写了10多篇言辞恳切的奏疏,希望能够获得秦惠王的赏识。

    在秦国国都没待多久,苏秦就花光了所有的盘缠,连吃住的费用都没了。

    为了游说秦惠王,苏秦将自己的后半生都给押上了,最终结果却是两手空空,好不心痛。在秦国的这些时间,为了写奏疏上呈,苏秦连珍贵的黑貂皮大衣都给磨破了。看着破碎的衣服,苏秦就想到自己那一颗充满激情,却被无能的秦惠王冰冻,最终被砸碎的心。

    人生失意,身无分文,苏秦不得不离开秦国国都。

    《战国策》记载,苏秦游说秦惠王失败,“羸滕履跷,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黎黑,状有归色”(《战国策·秦策一》)。就是说,苏秦用破布绑住小腿,穿着草鞋,背上背着书籍,肩上挑着担子,形容憔悴,面目焦黑,囊中空空如矣,愧疚万分,一步一个脚印地归家。

    苏秦从秦国走路回家,少说也走了几个月,疲乏不堪。事业上失利的他本想获得家庭的温暖,谁承想家人看他如此狼狈地归来,竟都看不起他。妻子见苏秦回来,仍旧织布,视苏秦如无物;嫂子做饭,人人有份,唯独没有苏秦的;苏秦转眼看父母,父母吃自己的饭,不看苏秦一眼。亲人的态度极大地刺激了苏秦,他立志要做出一番大事业。

    痛定思痛的苏秦决定发奋读书。经过千挑万选,苏秦选中姜太公的著作《阴符》作为他的必读书本。姜太公用直钩垂钓,行为在钓鱼,目的却是钓周王。周王重用姜太公,最终成就霸业。苏秦选择这本书,除了书里的知识实用外,他更崇尚姜太公的事业。

    《阴符》是古书,言语简单,意思却很深。看这类书,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看书之人的考验极大。苏秦钻研《阴符》,细心揣摩,夜以继日,丝毫不松懈。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为有更多的时间读书,他时常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在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他利用疼痛让自己清醒,坚持读书。

    经过一年多大锥刺腿、流血至足的痛苦磨炼,苏秦学成《阴符》,决定再度入世。《战国策》记载,苏秦学成后说:“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意思是,苏秦已经有真本事了,能够在天下畅行无阻。

    学成后的苏秦决定再度出世,施展自己的抱负,但苦于没有路费,他只好费尽千辛万苦从邻居处借来一百钱。别人都视苏秦为无业游民,借钱之艰难,可想而知。

    苏秦从此踏上了艰难的游说之路。

    苏秦学成时,魏国已经沦丧为二流国家,不是秦国的对手。考虑到只有赵国最方便、最有实力抗衡秦国,苏秦前往游说。

    可惜,赵国外强中干,是一个看似强大,实际很腐败的国家。赵国国君赵肃侯任人唯亲,让他那无能的弟弟出任国相,人称奉阳君。奉阳君不懂军国大事,只喜欢华美的言辞,对苏秦的那一套既不理解,也不感兴趣。

    失落之余,苏秦离开赵国,冒着狂风大雪一路北上,来到小小的燕国。苏秦苦等了一年多,才见到养尊处优的燕王。

    燕王难见,因为燕国偏处北方,受到强秦的威胁很小。国家没有外患,国君对人才的需求就不那么热切。此时的燕王是燕文侯,苏秦抓住这个要害,滔滔不绝地说了一大通。

    从地理位置看,燕国的东方有辽东,北方有林胡、楼烦,西方有云中、九原,南方有滹沱、易水。易水,就是因侠士荆轲渡过而成名的地方。这些都是小国和部族,对燕国构不成威胁。

    就军事力量而言,燕国的军队有几十万,战车600多辆,战马6000多匹,粮食储备够吃几年。燕国地狭兵多,粮食储备充足,国君根本不用担心亡国之祸。

    再说,燕国南部的碣石、雁门一带很肥沃;北部土壤不好,但盛产红枣和板栗。苏秦开玩笑,说即使燕国庄稼歉收,光吃红枣和板栗,百姓也不会饿死。

    燕国能够偏安一隅,免除兵战之祸,全因强大的赵国无意地充当了屏障。苏秦说,秦国和赵国打了五次战争,秦国只胜了两次,赵国胜了三次,双方互有死伤。秦、赵交战,两败俱伤,燕国默然静观,可以说是坐收渔利,因为秦、赵力量被削,无力也无暇攻打燕国。

    如果秦国攻打燕国,军队必须穿越云中和九原,翻越代郡和上谷,远途跋涉几千里,不划算。即使秦军占据燕国,也不一定能够守住,因为燕、秦之间有强大的赵国。秦国想称霸天下,赵国也有这样的想法,秦军劳师远征,赵国自然不会等闲视之,一定会趁机削弱秦国。因此,秦国不是燕国的外患,燕国不应该将忧虑的重点放在秦国。

    秦国崛起后,对别国虎视眈眈。燕文侯怕遭到秦国的攻打,所以有心结交秦国,让秦国保护燕国。

    连横的要旨是“事一强以攻众弱”,如果燕国侍奉强秦,无意中就促成了强秦的霸业。为了击毁强秦,苏秦采取合纵策略,即“合众弱以攻一强”,这里的“强”就指秦国,“众弱”指强秦以外的所有国家,甚至包括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山国。

    成功转移燕文侯的视线后,苏秦将其注意力集中在赵国身上。苏秦说,赵国与燕国接壤,一旦发生战争,赵国几十万大军立刻齐集边疆东桓(今河北石家庄市东),陆续渡过滹沱和易水,不出半个月,燕国都城必然被困。

    苏秦的话语给燕王成功造成了这样的印象:燕国夹在秦、赵这两个强大的国家之间。秦国是燕国的手足之患,不足为惧;赵国则是燕国的心腹之患,令人担忧。苏秦的迷雾散布成功,燕文侯突然发现在他的卧榻之侧,竟然躺着一只虎视眈眈的猛虎,不能不害怕。

    这时苏秦告诉燕王,如果燕国参与合纵计划,合纵诸国连为一体,实力必将大增,一定能够与强秦抗衡。

    燕文侯听到合纵策略,喜笑颜开,说赵国、齐国、楚国都是大国,对燕国的威胁极大,如果这些国家都参与合纵,燕国定能安然无忧。

    成功说服燕国参与合纵之策后,苏秦的人生开始有了转变。燕文侯将相印交给苏秦,并大赠其车马、钱财、宝物,命苏秦游说赵国,力求实现合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