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火炮(2/2)
作者:安化军

    走上前看了看。李彦仙问道:“为什么颜色不一样?小炮好似是铁的,其他两门是铜的。”

    宋炎道:“都统慧眼如炬。两门大一些的,都是用铜铸的。那门小炮则是用熟铁打制。”

    “为什么?”上前仔细看了看,李彦仙奇怪地问道。

    宋炎道:“若说好用,当然是铁制的好。不但是轻便,而且特别结实,不会炸膛——”

    “炸膛是什么?”汪若海听了,插句话问道。

    宋炎道:“所谓炸膛,就是火药装多了,在炮管里炸了。此事极为危险,不好就要伤人。如果炮管再不结实,就更加可怕了。一个不好,炮周围的人性命不保!”

    汪若海听了咋舌:“如此厉害吗?”

    王宵猎道:“火药是利器,炸了非同小可。使用火炮,不能像从前那样随意。”

    汪若海点了点头。道:“既然铁制的好,铁又比铜便宜得多,为什么大炮不用铁打制?”

    宋炎道:“参议不知,用铁打制炮筒费工极多。而且哪怕不计成本,我们现在的技术想打制这么大的炮筒,也是办不到的。所以大炮只好铸造,就要用铜了。如果用生铁铸造,质量太差。”

    汪若海和李彦仙点了点头。

    围着火炮转了一圈,李彦仙问道:“这炮既然是炮管越粗,打得越远,威力越大,为什么不制造更大的炮呢?我刚才听你说,那边中炮弹丸是大炮的一半,重量却相差不多,不是越大的炮越好?”

    宋炎道:“此事镇抚吩咐得明白,必须要能随着大军行进。我们现在的车,大车就是三匹马拉着合适。三匹马的车,拉两千斤已经不少,再多就难拉动了。”

    三匹马拉的车,或者叫三套马车,在中国是中间的一匹驾辕,两边各有一匹马帮着拉。行进一段时间之后,把中间驾辕的马换到旁边,旁边的马换到中间来。如此循环往复。

    这是中国两轮马车的特点。驾辕的马不但有牵引力,还要承受车的一部分重力,特别劳累。换到旁边之后相当于休息,把旁边的马换进来。这样可以不用休息长途行进。

    欧洲的四轮马车则不同,三匹马都是利用的牵引力,换了位置用处不大。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从苏联引进了三套马车。到了中国之后,把四轮改成了两轮,车的载重提高不少,而且可以长时间工作。

    四轮马车可以提高舒适性,但大部分情况下,载重是远低于两轮车的。如果是运货,当然是用两轮车较好。如果拉人,则是四轮车更好了。

    宋朝的大车有太平车,有四轮的,也有更多轮子的。这是大车,而且大多不用畜力而用人力。长途动货的车辆,多是两轮。

    这个道理非常复杂,三言两语很难解释清楚。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早就明白了这一点。比如以前农村常用的独轮车,运的货物较重时,会把推的一侧装得较重。为了更加轻松,会在车把的位置拴一条布带,挂在推车人的脖子上。这条布带叫车襻,是一种常见的农具。

    为了适应这种两轮马车,王宵猎下面的车辆,最多就是三匹马,再多马就不好布置。一匹马拉的车载重不超过一千斤,三匹马则是两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