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二章 师徒谈话(三)(2/2)
作者:未闻墨卿
    “这治民一道,说来也是如此,并不是简单的测算题,加在一起就可以的。”

    “法家之道,强国,却不富民,它在根本上是加强君主的统治能力,将国家的力量更集中的汇聚到一人手中,于百姓而言,它好,却又不够好。”

    “事实上,秦国是天下七国中最强的国家,但是秦人却并非是七国百姓中,最富足的百姓。”

    “只不过对于小民而言,秦国之治,至少能够让他们免于朝不保夕的战乱,不至于国破山河在。”

    “当仅仅只是活下去就成了一种奢望的时候,严刑峻法也好,不通人情也好,徭役赋税也好,都是可以接受的小缺点了。”

    “这你明白吗?”

    扶苏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学生大致能够领会。”

    当然,扶苏只是隐约有些明白而已,作为长于深宫的秦国公子而言,古寻话中有关百姓之苦难的地方,他终究是没有直观的感受的。

    “当天下统一,战乱休止的时候,本性酷烈顽固的法家的弊端,也会就此显露,造成诸多隐患。”

    “那……法家不行,改用儒家之治呢?”扶苏问道。

    古寻一耸肩,“儒家空谈过甚,一味强调礼法仁义,纯以人性治国,弊病同样不少。”

    接着不等扶苏再问,古寻又把道墨两家也一并说了,“墨家讲究知行合一,不依书本,更重经验,这想法很好,可惜如此做派,想要培养一个真正合格的墨者,难度过大,况且兼爱非攻的思想也过度理想了。”

    “至于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道家学说可以说是泛用性最广的一派理念,不过足以安民,却又不足以强国,除非恢复到古时的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境况,否则局限性同样严重。”

    扶苏无法理解的惊讶道,“可这……这样一来的话,岂不是无从治国了吗?”

    “不不不。”古寻抬起一根手指晃了晃,“治国之方,就在其中。”

    “我说过,你需要知道的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

    “为什么法家之说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为什么儒家理念在另一种情况又强于法家了。”

    “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以求的最好的结果,这就是为君之道。”

    “臣者治国,而君者治臣。”

    “你需要做的,是做出准确的判断,并选择出最合适的人选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自己想办法解决。”

    “这……”道理扶苏懂,虽然此前他从没想过这么做,不过听起来就很合理。

    问题是怎么操作呢?

    百年以来,秦国素来以法治国,是七国间法家势力最强的地方,所以儒墨道三家的领袖高人,甚至连秦王的面都懒得见,除非秦王本身表露出了改弦易辙的意思。

    儒墨法道,诸子各派不可并存这是公理,从未例外。

    “老师,这种方法根本不可能达成啊!”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