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当以国事为重(2/2)
作者:蜗牛非牛

    “王公为皇上心忧,为国事操劳,承畴等皆有目共睹,实为我等之楷模。”

    他先是夸奖一番,接着又道:“承畴亦知今日战事之干系重大,而张诚的宣府军兵,已是我援辽王师之军胆,实王师军心之所系,虽不可轻出,然胜负之决,又怎可无宣府军?”

    如此,洪承畴等于承诺今日之战,必有宣府军出击的机会,只是不会轻易动用宣府军马,需在必要之时,作决胜之战。

    “如此就好,如此就好。还望洪督能时刻以国事为重,不忘圣恩浩荡才是。”

    王承恩淡淡的留下一句话,便即转身离去,两名小太监一声不响的随在他身后,缓缓下了高台,回右侧那座小暖帐而去。

    望着王承恩缓缓而去的背影,洪承畴也是一脸无奈,只能在心中暗自叹息罢了。

    亲信幕僚谢四新在旁提醒:“督臣,已是午时过了,是否用些膳食?”

    “不了,将士们都在浴血奋战,我哪里还有心情吃饭?”

    洪承畴目光略显暗淡,今日一战,他的诸多部署皆未见有大的效果,多尔衮果然老练狡猾,竟能如此沉得住气。

    多尔衮似乎看破了明军的诱敌之计一般,对唐通、白广恩、马科那边一直隐忍,只是派出少量满蒙八旗精锐,阻止其继续北进,并未出动主力大军与之对战。

    如此一来,吴三桂这里顿感压力陡增,饶是有曹变蛟所部东协的精锐助战,仍略显吃力,向北突进的助力非常之大。

    要知道,他的对面可是满洲正黄旗,外加蒙古镶白、镶蓝的两旗北虏精骑,过万的鞑子精骑,如果再加上随军的包衣跟役,又多上数千之众。

    兵力对比上,双方似乎并未见太大的差距,甚至吴三桂、曹变蛟这边还略占优势。

    可吴、曹二人营中多以步卒居多,骑兵数量有限,不似鞑子全军尽是骑兵,若是双方结阵而战,明军自然龟缩于车阵之后,靠步卒铳炮弓矢据敌,却也并不吃亏。

    但今日却是在旷野平川之中,既是清骑所擅之野战,又是骑兵浪战,明军本就吃亏,这还是素称敢战的吴三桂和曹变蛟之部下。

    若换做其他明军,恐怕在这诸多清骑蒙骑冲突之下,早已溃不成军,何况还有万余汉军贰鞑子操持铳炮为奴贼助战。

    果然,李嵩就在旁边劝道:“督臣,是否教张诚那边早做准备?”

    洪承畴不发一言,他将身体转过面对着女儿河方向,目光深邃地望向北边大地,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片刻之后,他才开口道:“传讯给王廷臣,要他猛攻奴贼镶蓝旗鞑子,务要打开突破口,冲破奴贼防线,设法向东与曹变蛟汇合一处。”

    谢四新闻言张了张嘴,似乎想要说些什么,但终究还是没有说出来,而此刻蓟辽总督洪承畴正背对着他,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一小动作。

    旗牌官已然大声应令,正待快步奔下高台,前去派人传讯,却又被洪承畴叫住,吩咐道:“告诉王廷臣,务要给奴贼压力,不可惜兵自守。”

    “是,督臣。”

    听着传令哨骑奔去的马蹄声,谢四新和李嵩也都不再言语。

    他们与洪承畴一般只是望着北面女儿河方向,耳中听着阵阵炮火轰鸣之声,看着那边的烟尘不断腾起,落下,再腾起,喊杀中时而传来一声声撕心裂肺的惨叫哀嚎。

    良久,洪承畴叹了口气,才悠悠说道:“传讯给张诚,要他暗中整顿兵马,随时渡河北上。”

    他接着又补充道:“黄土岭防务亦不可轻忽,免得被豪格趁虚而入,河口有李辅明坐镇,黄土岭除留部分宣府兵马,张兵宪的标营亦当留驻黄土岭。”

    谢四新闻言先是与李嵩对视了一眼,才齐声接言:“如此甚好,督臣思虑周全,必当万无一失。”

    洪承畴不再言语,他再次望向北面旷野,对李嵩说道:“再派人去催一催,神机营的火炮可要尽速渡河才是。”

    “是,这就派人去催催陈总兵。”

    …………

    “明狗的火炮,怎会响这许久还未停歇?难道他们的火炮就不怕炸膛,真是奇了怪了!”

    武英郡王阿济格站在多尔衮身后,他举目眺望南边的战事,明军的火炮从开战时起,足足燃放了两个时辰之久。

    虽中间略有停滞,却是一直未见停歇,而反观己方,竟是连一个时辰都没有坚持下来,各炮不是炮管滚烫,不敷使用,便是被明军射来的炮子击中毁坏掉。

    甚至有十余门缴获自明军手上的火炮,竟然还发生了炸膛的事,不但火炮被炸毁,连炮手都死伤颇多,更是引起其他各炮的炮手心惊不已,这打射速度自然也受到影响。

    阿济格更是继续骂道:“孔有德这混账东西在干什么?为何我乌真超哈炮营的火炮越来越弱了。”

    多尔衮见他出言不逊,不由怒目瞪了他一眼,虽然在内心中他也十分瞧不起马光远、孔有德这帮贰鞑子。

    但却也深知,他们与大清是有大用处的,就算拿来做炮灰,也是好的,更何况,还可借着重用他们来收拾明国将官之心,可谓是一举两得!

    更何况只是在表面上给予其一些最起码的尊重,于自己并没有丝毫的损失,又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阿济格与豪格、杜度等一些王公贝勒们,似乎对这些投顺过来的汉官汉将,有一种天生的歧视,总是在言语之间侮辱他们。

    一想到豪格,多尔衮的嘴角不免扬起一丝轻蔑的笑意:“哼,一介莽夫而已,待黄台吉百年之后,看尔还能如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