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势成事成(1/2)
作者:碧海思云
    卫王携带十二车罪证、能敌秘信入京的消息,犹如狂风暴雨一般席卷大兴城,仅仅只是一天时间便轰动朝野。

    紧接着,朝廷又有三大决定传出,首先是判处叛军士兵三年劳役、判处六品以下将官十年劳役;而六品以上将官则是一概押入京城诛杀,其家眷没入官奴籍;至于不在民籍者的叛军将士、将官,一律收为官奴;在叛乱期间不作为、逃避者,也依律惩治。

    受到惩罚人数高达二十多万人,彻底的打破了“法不责众”的约定俗成的定律,同时也树立起了律法的威严,狠狠的打击了想要去犯罪的人的侥幸之心。

    其次、针对那些在内战中出现死亡、残疾的的百姓人家,朝廷均是减免十年租、庸、调。这既是战后安抚,同时也是告诉那些有亲人在战后受到处罚的老百姓:战争实非朝廷所愿、也无法控制,所以朝廷对于自己的不力进行了补偿,只不过你们虽然处于战争地带,但你们可以漠然以视,而不是从贼,所以朝廷该补偿你们的,就补偿,该处罚的还是要处罚。

    第三、在杨谅造反前后,里通敌外的臣子数目众多,通敌罪证足有十二车之多,只要刑部、大理寺、御史台核查清楚、证据确凿,朝廷依律严惩、绝不姑息。

    这也是朝廷在平叛结果以后,首次以正式公文的方式,对杨谅同党定罪,前二者意味着杨谅叛乱正式告终,而后者则是对内奸的洗清。

    对于大隋百姓来说,除了真正有切肤之痛者拍手叫好以外,余者只是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毕竟对于关中普通老百姓而言,发生叛乱的并州太过遥远,与他们没有多大的关系。不过朝廷这两大决定对于关陇贵族而言,却不啻于一场风暴,直令那些心怀鬼胎的人人人自危、坐立不安。

    凡是真正能看清楚局势的人都知道,这是一次皇权与世家门阀之间的权力之争。而杨谅只不过是一个触发点罢了,圣人意图借机清洗世家门阀,并且想要推行真正意义法治,而不是先帝时期的和稀泥。

    然而世家门阀显然并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但是因为皇帝大义在手、借着平叛的机会来推行他的执政思想,无疑使皇权占据了上风,杨谅虽然其罪难容,但说到底,他不过是皇权和世家门阀斗争之中的牺牲品。

    就在各方势力官员纷纷猜测,悄悄碰头之时,杨广迅速在并州总管府治下五十二州任命了一千多名县官。

    世家门阀这才恍然惊觉:战后清算、任命新官、推行法治、以武举将并非是一个个单独的存在,而是由杨谅造反所引爆的一个整体。只因杨广任命的官员,除了寒士之外,更有大批世家门阀旁庶子弟,这些子弟在推荐、自荐、门荫等方面争不过嫡系子弟,故而沦为长久不得任命的预备官员、沦为国子学学子,迟迟没有得到任命。

    这些旁庶子弟虽然也是出自一个个宗族,但是他们在宗族中之中,祖祖辈辈都处于边缘的位置,偶尔出现在一个杰出人物,总是被维护本支利益的嫡系打压下去,所以有的人名为同宗,但平时连祭祖的资格都没有,跟宗族嫡系处得如同敌人一般。

    如今他们已经通过皇帝这里入仕了、此时又分散于各州各县,而且他们已经心寒了几代人,此时想要重新拾起亲情、达成家族为重的默契,没有几年功夫肯定是不可能的。更何况皇帝现在都搞起了以武举将,难保他以后不将科举推向全国,若是他手中拥有庞大的人才,他大可以把那些认祖归宗的人撤得一干二净。

    而这些旁庶子弟出身普遍不高,而且人性又是以己为重,他们岂能为了几辈子也搭不上关系的本宗、又岂能为了口头的承诺,放弃来之不易的入仕和晋升契机?

    若是任由那些不受控制的旁庶子弟茁壮成长,他日岂非不是嫡系的敌人?

    这么一算,真是细极思恐啊!

    但是当朝廷颁布这三大决定,并且进行大规模人事任命之后,皇帝却又足足沉默一天时间,他既没有愤怒的申饬谁谁谁,也没有把那十二车罪证交给刑部、大理寺、御史台,而是锁在门下省之内,任其搁置、不闻不问。

    既然都不闻不问了,自然也没有把谁谁谁定罪为通敌之内奸。

    杨广这出人预料的举动,令那些全程参与叛乱的关陇贵族、朝堂官员惊慌恐惧。

    谁都知道,圣人这是真的恼火和愤怒了,他此时不发一言,那只是在凝聚怒气,当怒气到了压抑不住的的时候,这股怒气必将以惊天动地的方式爆发出来,掀起一股山呼海啸、腥风血雨般的大清洗。

    。。。。。。

    朝廷的忙碌、朝堂的那肃杀气息,没有影响到杨集,他回京的第一天,就把军令还了回去,兵部的临时任命也随之收回(检校幽州总管),而且杨广鉴于他立了大功,凉州又没有什么大事,便给他批了两个月的假。如果凉州没有发生什么突发事件,他今年用不着去凉州了。

    杨集虽然明白这几天的朝堂十分热闹,但是他难得获得一个长假,连早朝都懒得去,更不怕御史弹劾。

    一来是文武殊途,大隋王朝固然是一个文武不分家王朝,也没有武将不得干政的说法,却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概念。而早朝向来以政务为主,武将也就被特许不必每日参朝了。朔望朝参要隆重一些,具有一定品秩的武将就必须到场了。至于大朝会,王公诸亲、在京九品以上文武官、地方朝集使(主官/次官)都必须来。

    二来是杨集虽然有个右卫上将之职,可是他一直定义自己为地方官和武将,再加上又被杨广放了一个大假,也就懒得去日常朝参、朔望朝参刷存在感了。

    况且事到如今,已经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关陇贵族现在只有三个选择,要么学杨谅那般造反、要么在迁都洛阳之上让步、要么等着判刑;但是连声势浩大的杨谅都被自己玩完了,关陇贵族显然不会在杨广声势最大的的时候造反,而他们又不想被满门抄斩,所以他们除了支持杨广迁都以外,别无选择。

    既如此,杨集又何必去朝堂上烦人烦己?

    他宅在家里过了四天没羞没臊的生活,到了第五天,终于从“小”窝钻出来了。

    一大早,杨集就丢下大小老婆在家里,自己溜去平康坊南里。

    侍卫头头也从薛举等人变成了朱粲,原因是尉迟恭、李大亮、独孤平云都报名参加武举了,正集中在王府抓紧时间练武,而薛举作为卫王系最厉害的人物,便担起了他们师父之职,对他们进行强化训练之余,也担起了陪练之责。

    进入南里,一股喧嚣热闹的气氛扑面而来,大街上到处是文士和武人。此时已是仁寿四年十一月,从各地赶来参加贵族科举的士子、武举的武士,以及跟他们前来长见识的亲朋好友、随从侍卫,足有几万人;如果远方的士子、武士尽皆到来,人数定然翻上一两倍。

    这些前来京城参加科举士子,九成以上是德高望重者相互推荐的世家子弟;而来参加武举的民间武士大多数是家道殷实的地方豪强,他们对鼎鼎有名的平康坊向往已久,现在好不容易来一趟京城,若是不来平康坊喝花酒,回家以后如何有吹嘘资本?若是不进平康坊青楼玩一玩,与出差到了东馆,晚上却不出去观夜景有什么分别?

    一行人漫无目的的逛到中午,便来到南里西门口一家规模极大的酒肆。

    酒肆名叫‘不醉不归”,地基约有五亩左右,而地上的建筑是由三座四层高的酒楼组成。

    每座楼划分得井然有序,能够满足不同阶层的食客之需求,其中一楼是专供贩夫走卒、行脚商人、达官贵人随从就食的大堂,左右两边也有一些小雅间,那是给地位不高,却非常有钱、也需要私密场合的大商所用。二楼的布局与一楼类似,不过食客却是地位更高的人群。三楼也有大堂,但却已经以雅间为主了,而四楼全部是雅间,

    ‘不醉不归”的后台,其实便是卫王府,这是独孤敏考虑到儿子已经出仕了,必须了解一些人所不知的情报,于是她便从一名粟特大商手中买下了这座酒肆,作为了解各方势力、各地动态的情报点。

    这座酒肆不但地段好,又有出自皇宫的御厨掌勺烹饪出五花八门、色香味俱全的菜式,另外还有烈酒烧刀子、西域葡萄酒助攻,所以这座酒楼每天的生意异常火爆。而萧颖知道的朝堂动态,便是源自于此。

第287章:势成事成(2/2)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