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唐军队调动(1/1)
作者:孤独麦客
    又有读者提到,书里主角军队调动频繁,认为历史上这种级别的调动几年才一次,因为物资消耗是天文数字,负担不起。简而言之,认为这不合理。

    我说,书名《晚唐浮生》,你没了解下安史之乱后有一项叫做“防秋”的全国性军事活动么?

    唐德宗建中年间,朱泚在长安叛乱的本钱是什么?五千名从幽州来的防秋兵啊!

    为了防秋,一个幽州镇就出动了五千兵,规模小吗?

    或许你说,也就一个幽州镇,没其他藩镇了。

    这……桀骜不驯的河北三镇都派兵了,其他藩镇能不出人吗?

    大历元年(766年)正月:

    应诸道每岁皆有防秋兵马,其淮南四千人,浙西三千人,淮西三千人,魏博四千人,昭义二千人,成德三千人,山南东道三千人,荆南二千人,湖南三千人,山南西道二千人,剑南西川三千人,剑南东川三千人,鄂岳一千五百人,宣歙三千人,福建一千五百人。

    数一数,大历元年诸道派往西北的防秋兵马就有了4.1万人。

    或许还有人说,也就德宗朝,其他时候没有。

    忘了杨行密了吗?他第一年作为淮南镇州兵被派到朔方防秋,还升为队正,“岁满戍还”。

    第一年戍期满了,回来了,有军吏不喜欢他,让他第二年还去。

    杨行密临行前,经过军吏的家门,军吏还装好人,问他缺什么。

    行密奋然曰:“惟少公头尔!”即斩其首,携之而出。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是一项持续长达上百年的制度化、长期化的军事行动,每年都有,年年不断,年年调动。

    或许还有人说,也就这一项行动了。不好意思,防秋之外,还有防冬。

    防冬主要是对付南诏,文宗朝开始由朝廷组织,诸镇参与。

    这个资料比较少,但依然可以通过点滴记录从侧面一窥。

    唐懿宗时,高宗敏任桂州卢龙军散兵马使充讨击使——高宗敏带着幽州兵驻防桂州,防备南诏。

    还记得桂林八百戍卒吗?对,他们是徐州来的防冬兵,按制驻防三年,结果三年又三年,六年后扯淡地还要再留一年,于是造反了。

    防秋、防冬都是唐廷组织的制度化军事调动、驻防体系,在边境有固定营房、戍所,各镇定期派出兵马轮换。抵达前线的诸镇兵归一个临时行营统率,朝廷调拨钱粮,统一供给:

    “诸道行营出其境者,粮料皆仰给度支,谓之食出界粮。”

    “每出境者,加给酒肉;本道之粮,又留给妻子。凡出境一人,兼三人之粮。由是将士利之。”

    参加防秋、防冬的士卒,在组织关系上仍然属于藩镇,藩镇的工资照领,即“本道之粮,又留给妻子。”

    借调给朝廷后,朝廷也发工资,而且还是双倍工资,“每出境者,加给酒肉。”

    所以,外出戍边的士兵可以拿到三倍工资,“凡出境一人,兼三人之粮。”

    安史之乱后,唐廷这样搞了上百年,诸道兵最远的有从福建跑到西北,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在赶路,防一个秋天就回家,然后周而复始。

    还有从西北跑到越南的,戍守個两三年再回家。

    别看不起藩镇割据啊,人家的政府职能并未完全失去,还是能干事的。都后期了,还有收复越南、河陇旧地的事情。

    而且,人家是真能收得上税。按财产征税,不按人头收。富人、世家大族也得交钱,这一点恐怕才是在财政上能够维持的主要原因。

    对比下明朝后期士兵的状态,财政那么费劲,外出戍守有三倍工资吗?

    另外,到了五代,这种大范围调动的事情还是有。

    著名的打牌输钱造反的皇甫晖,他回到贝州之前在干啥?在山后戍边,防备契丹。

    整个五代,因为戍边“久不受代”,而造反闹事的事情贼多,说明这种行为仍在持续。只不过朝廷控制范围小了,不如之前规模那么大罢了。

    唉,我这脾气,一晚上没睡好。以后要改,下次还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