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一个重要的问题3(2/2)
作者:七月南极
    然后,魏承恭发现,这个星期自己的事情好像特别多:首先,需要到各支部队给同志们讲解怎么用那些个明胶片制作墨镜。这个其实很容易:把三种颜色的明胶片裁剪成0.5mm*30mm*150mm的小片,重叠到一起,用针线缝一下,用线代替眼镜腿绑在头上即可。可惜做得早了,裁剪和穿孔破坏了明胶片的防水薄膜,等到真的要用到的时候,这玩意儿早就因为吸收水蒸气严重变形,整个红军做出来的六七万副墨镜,最后只有一万多副能用——不过问题不大,毕竟原来的历史上,两万红军就那么过山,也没见有几个雪盲的。

    然后,设计师那边,居然给魏承恭布置了一个“调查《红星报·半月刊》反响”的任务——天知道这个任务该怎么进行。作为目前普通红军战士唯一的了解“军事前沿”的渠道,会有人给出负面意见么?至于说改进意见……没有其他刊物做对比,谁能比较得出来好坏?

    而且在一般红军战士看来,能够得到这些东西,地下工作的同志一定花了大力气,费了大功夫,付出了大牺牲——我们作为享受成果的人,怎么能不知好歹地在鸡蛋里挑骨头,给别的同志增加负担?

    所以这个工作开展的很不顺利。

    似乎刚刚打完强渡大渡河之战,周围的军事压力不大,一帮子老帅也总是过来找魏承恭聊天,或者说得准确点,听他吹牛,且还美其名曰“了解世界军事发展趋势”。能够给朱、彭、林、刘……等人面前摆谱,大约是每个宅男的愿望,所以虽然每天的工作很繁重,魏承恭依然很有精神地跟老帅们交流。

    那么红军的军事形势为什么这么好呢?好吧,这里顺便介绍一下几个月来的长征历程。

    湘江战役以后,红军一直在黔中、黔北一代活动——直到一月份,国府布置就绪,开始了新一轮的围剿,而红军也同样运动起来。结果在这个时空也同样出现了四渡赤水(对于近四十万国军而言,红军是三万还是六万其实区别不大),历程和原来的稍微有一些区别:常凯申没有敢去贵阳,不过出于政治影响考虑——省会级的城市,可不能那么轻易就丢了,特别是在之前的湘江战役刚刚打了一个败仗的情况下。连续的失利会打击到自己这个最高统帅的威信——他还是命令孙度(加强了一个师)所部放弃江防,驰援贵阳……之后的事情就不多说了。

    ————

    之后没有飞夺泸定。刘文辉面对两万多红军的时候还敢玩点儿花活儿;对于六万红军,则根本不敢防水。他一上来就把泸定桥的十三根锁链给炸了,然后准备重兵布防安顺场,把红军堵在大渡河对面。

    结果红军故技重施:示假隐真,主力隐蔽急行军,抢占了安顺场(兔子玩这一套玩上瘾了^-^),利用橡皮舟搭建起浮桥,两个晚上过了一万多人过去,打了24军一个伏击。

    在敌军运动中伏击,这个是红军的拿手好戏了,特别是这一次,红军摆出一副“日子不过了”的架势,机枪大炮打得那叫一个狠啊,一下子就把刘文辉吓住了——原来红军这么猛啊,难怪在湘江的时候,在重重围困之下还能一口吞了常凯申两个师;难怪能把几十万国军耍得团团乱转。24军呼啦一下子,打哪儿来又回哪儿去了。而红军居然还一副不依不饶的样子,撵着24军的屁股奔着雅安就去了。

    追了两天,又退回来了,毕竟红军没有攻坚的能力——不过已经把刘文辉吓得够呛。

    末了还有一点小插曲:薛岳一路追着红军到了大渡河边儿上,结果除了捡到红军几双烂草鞋,一无所获。先头部队到了河边,眼看对面大约一个连的红军战士光溜溜地从河里走上岸,正在往身上套衣服裤子(红军大部队早已开走了,这是专门留下来调戏国府,刷幽默感的^-^),末了,扯直了嗓子大喊:“不劳远送了。”

    不用说,这些红军战士这个样子,再加上之前大队红军的快速过河……这让人产生了错觉,以为大渡河可以徒涉——其实说实话,大渡河在安顺场一代并不平缓,怎么看都不像是能徒涉的样子,不过架不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国府军一个急于立功的少校营长把轻重机枪一摆(这是掩护),然后就命令手下往河里跳——至少要咬住这队断后的红军。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邪了门儿了,这帮子赤匪是怎么过去的?”少校营长一手拿着手枪,顶了顶头上的帽子,看着河里一路向大渡河下游翻滚的自己的兵,百思不得其解。

    产生相同判断的还有国府高层:安顺场这边儿被红军摆了一道儿,被大水冲走了十几个人,这个咱就认栽了,可是红军大部队快速过河,这是不争的事实。

    而以红军的工兵手段……

    这说明大渡河肯定是有可以徒涉的地方。

    于是接下来薛岳的十万大军就在大渡河南岸拼命寻找可以过河的地方(先前船都被国党的收拢到北岸去了。红军过河以后,清扫了国党地方政权,然后红军给了每条船十块大洋,买这些船五天不开工^-^)——不消说,又损失了十来个人,一无所获。

    然后就是炮党高层一起纳闷:红军到底是怎么过河的呢?(红军的橡皮浮桥每天傍晚搭建,夜里过人,凌晨收起来,这样可以避免国府的空军侦查和轰炸。防空营的弹药已经用完了)

    ————

    好吧,话题扯远了,现在让我们把话带回来……总之,这一个星期,魏承恭发现自己根本不得闲,一直到临去的时候,这才想起来:生化危机的事情还没解决呢。

    “总理,这个事情到底该怎么解决啊?”

    “这个……我这么跟你说吧,”总理踌躇了好一会儿,这才道:“在我们到达陕北之前,恐怕小傅你是不能来了。”

    “为什么?难道……”魏承恭吃惊。

    “我们不可能放弃你的物资和情报运输渠道,但是我们也承担不起这种生化危机的危险,我们商量出来的办法,就是要建立一间专门的物资交接处,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以后你带来的东西放在这个房间里静置一段时间,经过消毒之后,才能投入使用。”

    魏承恭点头——倒是没想太多,这时候他心中只有庆幸:还能为红军做点事。

    “那……我们陕北再见了——那个……总理,你知道我能从那边看到这边的事儿,到我可以过来的时候,您写个指示就可以了。”

    ————

    3月31日。

    时间已经很晚,总理的房间却还亮着灯。

    自从进入藏区,军事压力倒是大减,薛岳没有敢追过来。原因么?一来川西地区……哦,不对,现在应该说是西康地区是典型的山地,仅凭十万中央军加上当地刘文辉的两三万残兵败将(这里说的残兵败将不是指被红军打败,而是指刘文辉刚刚跟刘湘争霸失败),去跟六万红军在西康这么大的地域里拼山地战……胆子发麻啊。

    其次,西康地区地广人稀,地瘠民贫,生产落后,根本无力支持大量军队。红军前面过去还稍微好点儿,他们是把地主打倒,然后没收粮食;自己这十万大军后头跟过去,就只能从普通农民手里抢粮食了……既没有效率还招民怨。

    至于说自带后勤补给……拉倒吧,以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话是白说的?大家只要想一想日后的康藏公路修的有多艰难,就知道这是个有多馊的主意了。

    综上,六万红军在这一区域,基本是无敌的存在。当然,这地方不可能养得起六万红军,所以红军依然在逶迤北上。

    不过队伍拉得比较开,大致上,分为前卫(一军团),中军(中央纵队,三军团),后卫(九军团),左右护卫(五军团,八军团已经整编掉了)。这样做的好处有二:第一,可以在较大的地域内收集物资;第二,可以把衣物集中起来,用在翻越雪山的部队上(具体来说,就是先把全军“多余”的衣物都集中起来,交给一军团用来过山;一军团过山以后,再派少量部队把衣物又送回来,这样一批批地把部队送过山去)。

    今天总理(不止是总理,决策层基本都在)之所以工作到这么晚,就是已经翻越夹金山的一军团派了一个营,携带衣物——更重要的是翻山的经验——又翻回过来。

    ————

    “……翻越雪山确实有一定危险,不过并没有传说中那么邪乎,我们一军团这一次翻越雪山,伤亡总计37人——不过,我们没有遇到坏天气,据老乡说,如果是遇到风雪天,伤亡有可能会急剧增加,所以还是要请上级不能轻视这个问题……”

    “……高原反应并没有什么了不起,除了极个别的战士出现了不适症状外,对于部队的影响不大——据老乡们说,这在头一次来雪山的汉人中间,倒是很少见。”

    “……翻越雪山的时候不能停下来休息,可以在见到雪的时候充分休息一下,然后一鼓作气翻越雪山,在山上一旦停下来,除非有同志们帮助,否则就很难爬起来了。说是一鼓作气,也不能走得太快了,在山上总觉得憋得慌,气喘得厉害。”

    ……

    听完战士的汇报,计议了一下——其实没什么可计议的,翻越雪山可能遇到的困难,大家都已经提前知道了,而且做了很充分的准备——就散会了,众人各回各屋,准备明天过山。

    “小傅还没有来?”设计师向总理问道。

    “还没来。这时候还没有来的话,估计是不会来了”总理笑道:“我们的说法大约是把他吓住了。”

    “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吧,他也有可能是去了陈老总那边,”设计师吁了一口气,“我觉得,我们恐怕要等到下一次他过来的日子,才能肯定他有没有被我们吓住。”

    总理点头:“说得也是,我有些心急了。”

    正说到这里,就听到魏承恭的声音响起:“总理,你们的会开完了?”

    ————

    “小傅你怎么……”

    看到魏承恭那张脸,总理和设计师虽然有些吃惊,倒也没有吃惊到说不出话来的地步。稍微缓了缓,把心情稳定下来,总理就问了:“你怎么过来了?不怕出问题吗?”

    “没事……好吧,准确地说是事情不大。我在我们那边租了个仓库,下足了消毒杀菌的功夫。这次买的东西,搁里面先喷消毒液,再上紫外线(民用紫外线消毒器,这东西不难买到,也不贵)。不瞒您说,光消毒液就花掉了两千多块……”

    “这个钱就算我们身上——话说转身来(四川话,就是“话说回来”的意思),我们的账户上资金还充足不?”习惯了魏承恭有时候无厘头的说话方式,设计师偶尔也会学着幽默一把。

    “嗯,没事,账户上还有两百多万(指流动资金,红军给的东西以古玩器具为主,数量以吨来算,真要是全部变现,别说两百多万,两百亿估计都打不住——不过魏承恭当然不敢这么干,到现在,也就卖了十来件而已)。不过话说回来,随着我的能力升级,物流量加大,以后账面上需要准备的资金恐怕要增加。”

    “这不是资金的事,”总理苦笑,“好吧,你有心了,这次都带了什么东西过来?”

    “东西有点儿多,您两位过来看看吧。”

    说着话,三个人打着手电来到了一个空地,堆得满满当当的。

    “高原药物五百公斤……”

    “呃,这个我们暂时还不缺,”设计师道:“说实话,这东西用量并不大。”

    “便携式氧气罐一万个(每个大约100克,一万个也就一吨左右)……”

    “氧气罐?”总理拿起一个看了一下,上面的说明太小了,夜里看不清楚,不过光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什么东西,用来做什么的了,“有心了。”掂了掂,疑惑道,“很轻啊,这装的不是液氧?这能用多久?”

    “装液氧?那这罐子就直接炸了,这里面是压缩氧气,至于说能用多久……看怎么个用法,”魏承恭解释道,“这说明书上说,能用100秒左右。一万个罐子,平均每个班可以有一个,医疗班和收容队可以多带一些,我们争取不让一个战士因为缺氧而被留在雪山上。”魏承恭信心满满地说道。

    正说着话呢,就看到主席,总司令等人又回来了——设计师用对讲机叫来的。

    “怎么回事,小傅又带什么好东西过来了?”主席笑眯眯地,“恩来,这下你信了吧,我早就说过了,你们那个办法不管用。”

    总理苦笑,“是啊,办法总比困难多。”

    魏承恭莫名其妙:“你们……有什么事情瞒着我吗?”

    “现在也没必要瞒你了。”总理道,“好吧,先不说这个,先来看看你带来的这些用来爬雪山的东西——这些立刻就用得上。”

    拿起氧气罐,稍微打量了一下,就搞懂了这东西怎么用,于是试着吸了一口。

    “嗯,不错,”总理把氧气罐又收了起来,“不过只能用100多秒钟的话……不够翻山用的。”

    魏承恭听得一头黑线:“总理您该不会想要一路吸着这东西翻山吧?”

    “难道不是吗?”

    “这个是用于急救的。高原症状大多数跟缺氧有关,战士们喘不上气的时候,拿出这个吸上一口,就能大大地缓解症状。”

    “拿出这个吸上一口?这听着怎么像王家烈的兵啊,”设计师听得笑起来,“我有些明白了,这东西就跟医院输氧一样,是用于急救的,对吧?”

    “诶,没错儿。”魏承恭一拍大腿,“按照一次呼吸5秒钟算,这么一罐够用20次了。原本的历史上,红军没有这些东西,一样翻过了雪山,所以我想,一万罐应该足够我们红军用到陕北了——兴许还有得剩。”

    “嗯,比没有好得多,”总司令深吸了一口,心旷神怡,“味道还香完了,胸口舒服得多——只是这个香味是苹果,闻得多了,肚皮有点饿。”

    大家一起笑起来。进入西康以后,部队的粮食供应就不是很充足,而且藏区的人习惯吃的糌粑,也让不少江西老表们觉得不习惯。

    “这么高级的东西,一定很贵吧,一万罐,这得花多少钱啊。”陈云感叹道。

    “玩登山的,这就是个消耗品,消耗品能贵得到哪儿去?”魏承恭笑道,“几块钱一瓶的东西,你们给的大洋挑出两个合适的来,一车车往家拉。”

    “我只是觉得,这么漂亮的罐子,吸上几口氧气,然后就没用了,有点可惜。”陈云拿着瓶子仔细打量。

    “给大家改成水壶用,也不错。”设计师一边儿出主意。

    陈云打量了一下,点点头。

    “除了这个,还有啥子好东西?”总司令把氧气罐放了下来,又来到了魏承恭面前,“那边那一大堆,是啥子东西?”

    场地上黑乎乎的,堆满了一个个足有一人高,两人合抱粗细的大包(就是制衣厂出成品的那种大包)。

    “衣服!”魏承恭又领着一帮大兔子来到这些大包前面,拆开一个大包,拿出里面压得死紧的衣服,“保暖内衣,这里总共有大约三万件——等我下一次再带一批过来,就能给红军一人置办一件了。”

    “这个好,”总司令帮衬着,从大包里掏了十来件衣服出来,分发给众多同志,然后自己也展开了一件,仔细看了一会儿后,赞叹:“这衣服料子我从来没看到过,拿在手头舒服完了,又耙和又热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