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一支军队比作一个人,那主将便是头脑,没了头脑后,这个人哪怕再强健也终将死去。李文侯麾下的上万叛军也不例外,李文侯不过一炷香没有传递新的指令,他们就惧了,怯了。也不知是那个人先带的头,本来正跟官军打得难分难解的叛军竟像失去了树根的大树一般,轰然倒塌。
杀红了眼的官军骑士哪里会放过他们?纷纷将马身抽得鲜血直流,以窄干马儿的最后一点力气,以为自己换取功名。
“将军,前军已败,请速作打算。”一名小将连爬带滚地来到韩遂面前,咬字不清地道。
“慌什么?”韩遂冷冷一笑,“传令各部,没我号令,不准乱动。”
原来,在李文侯部与官军交战的过程中,韩遂已经组织起一支精兵,在李文侯部的后方抛洒铁蒺藜,架设拒马。拒马之中,还架起了一排排的长枪,一张张劲弩。
当李文侯部的溃兵逃至铁蒺藜阵并被扎到了一大片的时候,韩遂目光冷峻地压下了右手,成千上万的长箭遮住了阳光,将大地笼罩在一团黑暗之中。箭矢落处,死相枕籍。
官军骑士和李文侯部的溃兵都遭到了突如其来,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冲在最前面的三个方阵齐刷刷地倒下了一大片。
“木履开路。”董卓下令道。
所谓木履,是一种有着厚实的平地的鞋子,军士穿上这种鞋子后,腿脚便不用担心被铁蒺藜刺伤,然而这种方式也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速度太慢,而且清理铁蒺藜的时候,极其容易为叛军的长箭所伤。
“下马步战!”董卓喝道,“杀过去,生!杀不过去,死!”
他说得没错,要是被叛军捆在雍城,不出三天,两万多官军便会粮尽,没了粮食,大伙又都是手中有刀枪的人,天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为了鼓舞士气,董卓甚至不顾头上的伤口尚未结疤,便手执大铁戟前去督战。军士们见主帅都尚且身冒矢石,无不斗志大增,哪怕每前进一步,都要被叛军的箭矢撂倒不少人。
“边将军,北宫将军!”韩遂的信使飞扑进美阳城中的叛军大帐,“韩将军来报,称官军距离美阳城西已不足三里。希望我等立刻增派援兵。”
“援兵?哪有援兵!”北宫伯玉悻悻地一拍桌案,“张温那老不死的,在城东推进了十余里,离美阳城不过六里,我们哪还有兵力支援韩遂?”
“将军,我来的时候,韩将军特意嘱咐说,若不能胜,则要早作打算,切勿迟疑。”
“谁说不能胜了?让他等着。”边章很是不爽韩遂这种以师长的身份来对他们指指点点的行为。
这一边边章和北宫伯玉正在争论下一步的动作,那一边,官军已经在铁蒺藜阵中开出了一条通道,通道一形成,成千上万的官军便推搡着扑向铁蒺藜后的拒马,刀斧齐下,如同白蚁一般,将碗口粗的木桩削成片片木屑。
官军将拒马墙砍成碎片,然后跟怒吼着的叛军绞杀在一块,双方无不使尽浑身解数,从刀枪剑戟到拳头牙齿,更有甚者抄起劲弩对着前面的人群就是一下,长而锋利的箭矢立刻将五六具躯体串在一块。
关山草原的东部,瞬间成了一架巨大的绞肉机,四万多人扭成一块,就像一条条被扭紧的麻绳,怎么,也分不开了。
边章和北宫伯玉都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那就是他们在面临危机情况时,没有及时拿出一个领袖所必备的果决与狠厉。而这个弱点,在全靠利益而不是忠诚为纽带的叛军之中,是极为要命的——叛军从不缺首领,缺的只是一个能够带着他们不断地抢到财帛的人。
韩遂气急败坏地冲进美阳城,不待卫兵通报便闯入大帐:“为什么还不撤兵?!”
北宫伯玉从舆图上挺起身子:“往哪里撤?东面是张温老儿的大军,后面是董卓的骑兵。”
“往北四十里,有小道可过陇山,退回金城。”韩遂用手指钉着舆图上的美阳,随后一寸寸地往北移,“不过,小道狭窄,十万大军要分批撤退。”
“好,我带人去探路。”北宫伯玉将长弯刀往桌面上一砸,“若是可行,你们就跟上。”
说着,北宫伯玉也不待边章、韩遂回话,便自顾自地离开了大帐。
“十万大军聚集在美阳,虽有路可退,但若无人殿后,便有全没之虞啊。”边章摸着下巴上的胡须,一脸忧色。
“边兄勿虑,我可率军殿后。”韩遂道,“不过,边兄务必让人守住凡荔亭,不然的话,我军必败。”
第一百九十章 三边精锐连战空(二)(2/2)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