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七章 父亲是逆来顺受的咸鱼,儿子也不会有多大野心(2/2)
作者:兴霸天
    相比起宫闺秘事,太学的公平其实才是百姓更该关心的,这与寒门子弟能否改变自己的命运息息相关,太学桉如果闹得沸沸扬扬,朝野上下的视线转移,自然能澹化掉之前的恶劣影响。

    一想到天助他也,赵佶不禁龙颜大悦,看向高求的目光都柔和起来:“高提点,看来朕交托给你的三件事,你很快就能完成第一件了!”

    高求没能反应过来,但官家心情转好是能看出来的,赶忙笑道:“都是托官家的福。”

    赵佶嗯了一声,知道此事的功劳其实不是高求,而是此人所提到的林冲:“这林二郎朕倒也听过几回,在京师确实有些声名,你再具体说说……”

    高求道:“此人精通医术,武艺高强,又擅断桉,还能过目不忘,好似样样全能,却拜辞官职,只愿当一介白衣。”

    赵佶笑道:“只愿当白衣?朕就没见过不想当官的,只是胃口大小罢了……不过若真如你所言,此人才能势必极为出众,仅一样见而不忘,就能习得诸般才艺,过几日召入宫中,给朕瞧瞧,是不是那般有趣!”

    高求目光闪了闪,又添了一句:“那真是这林二郎的福分了,只是他曾与公孙逆贼走得挺近,一起扫灭无忧洞,会不会……”

    赵佶一眼就看出,高求是起了嫉妒之心,生怕自己将那才华出众的林冲也当成了玩伴,但听到公孙昭和无忧洞后,他的脸色还是忍不住沉了沉,冷哼了一声。

    赵佶对于无忧洞其实也没什么好感,当时听童贯所言,能利用这个对付两位外戚郡王,进而让自己掌权,才许其招安,结果后来发生了太多不可掌控的事情,尤其是从公孙昭扫灭无忧洞后,他就被一路推着,最终做下了那等事来。

    福宁宫大火后的那一个月,他都寝食难安,不止一次做过自己满手鲜血,向太后倒在身前,而四周全是朝野臣民,那无数双眼睛喷薄着汹涌的怒火,要将自己这位大宋天子从龙椅上揪下的噩梦!

    自然而然的,对于公孙昭身边,尤其是扫灭无忧洞的人,赵佶都恨屋及乌,立刻打消了要见一见林冲的打算。

    不过赵佶也没准备做什么,在政事上他还是有几分理智的,知道不能感情用事,比如他对章惇恨之入骨,却一直留到现在,正是因为皇位还没坐稳,需要平衡朝局,如林冲这般人能派上用场,也该好好利用,不给予其想要的官职,让他没有威胁自己的资格便是……

    赵佶突然道:“这林冲的父亲,是不是刚刚升官的禁军指挥使林元景?”

    高求对这个人毫无印象,但一提倒是想起来了:“啊,还真是,这么说来他还是一位衙内?”

    赵佶神情放松下来:“他这衙内可名不副实,林元景朕见过,是个谨小慎微的,教出来的儿子想必也是差不多的个性,怪不得拜辞不受……”

    高求赶忙恭维:“圣明无过于官家!”

    赵佶瞥了他一眼,眼神里带着揶揄:“不过这种人一辈子小心,也难抓把柄,又是奇才,将来真的参加科举,考中进士怕也不难,你可要看紧些,别等他平步青云,以后官做的比你还大!”

    “只要能为官家分忧,这般忠臣越多越好!”

    高求嘴上这么说,其实是仗着自己是潜邸旧臣,现在又是皇城司提点,只待立了功,就能成为提举,完全执掌这个情报组织,拿捏个小小的平民,还不是手到擒来?

    但仔细想想,又有些忐忑起来。

    因为这在本朝有前例的,正是狄青和王尧臣,后者是仁宗朝天圣五年的状元,进士游街时,一群刚入伍的士卒站在两旁一睹王伯庸的风采,十九岁的狄青也在其中,听到其他人感叹“彼为状元而吾登始为卒,穷达不同如此”,狄青回答的则是“不然,顾才能何如耳”。

    当时听到的其他士兵都笑他,就这脸上刺字的穷小子,还想跟高高在上的状元郎比才能?

    结果后来二人同在枢密院,狄青是枢密使,昔日的状元郎王尧臣是枢密副使,反倒成了狄青的副手。

    这个逆袭故事,也是出自文人笔记,是真是假如今已经不得而知,但在民间流传甚广。

    高求作为市井流氓出身,哪怕他畏惧上战场,也很崇拜狄武襄,可当他现在成了类似于王尧臣的角色,就很不希望有个平民小子,能逆袭超过自己了。

    “嘿!”

    看着高求的表情,赵佶就知道挑拨成功,美滋滋地举起酒杯,心情变好了起来:“退下吧!”

    高求领命退下,赵佶笑着笑着,却又忽地悲从中来,伤感着喃喃低语:“朕岂是这般恶毒之辈?都是他们逼朕的……都是他们逼的啊!”

    从神探李元芳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