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风雨之秋 第四十七章 兵临河中(2/2)
作者:琢玉郎

    河中地区分布着许多小国,其中最大的有九个,分别是安、康、石、米、何、使、曹、火寻和戊地,这九个国家虽然与大唐和大食这等庞然大物没办法比,但是在这河中的粟特诸国中却有着极强的影响力。

    高宗总章二年,大唐帝国的疆域达到了极盛时期,大唐的西部领土已然囊括了河中和吐火罗,延伸到了波斯境内。那个时候,大唐河中设都督府,管辖境内诸国。

    后来吐蕃渐渐崛起,对大唐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甚至一度攻破安西,迫使大唐自西域撤兵,安西大都护府也因此被取消建制。直到武周长寿元年,大将军王孝杰重新收复安西四镇,西域才再一次回到了大唐的掌握之中,但是到那时,大唐对西域的掌控已经远远不如当年了。

    经历了短暂的中宗、睿宗统治时期之后,当今皇帝李隆基即位。这时大唐对外战争的燃眉之急便是时刻觊觎着陇右的吐蕃人,安西节度使的设立也是为了在北方牵制住吐蕃。

    对吐蕃的战略,再加上在北方草原对后突厥汗国发动的一系列战争,使得大唐没有太多的精力去顾及西域,帝国的势力也是局限在葱岭一带,没有再向西部扩张。

    在这样的情况下,原属西突厥的突骑施部落崛起,其势力逐渐弥漫到了碎叶一带,并曾与昭武诸国一起打败过大食人的侵犯。

    后来,突骑施内部发生矛盾而导致分裂,河中诸国也无力阻挡气势汹汹的大食人,只好向他们表示臣服,每年上交沉重苛杂的税赋。

    如此一来,就产生了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在大唐的地图上,河中和吐火罗依旧属于大唐的安西都护府,依旧是大唐的属国。而在大食的地图上,河中和吐火罗却是属于阿拉伯帝国的呼罗珊行省。但是实际上,河中诸国是表面上臣服大唐,实际上却是服从大食人的命令。而吐火罗便更混乱了,忠于大唐的、臣服大食的、偏向吐蕃的,各方势力乱成了一团,互相攻伐不止。

    天宝六年以后,吐蕃接连遭受了小勃律、石堡城和剑南三次重创,其势力已经渐渐回缩。这样一来,吐蕃人在中亚地区的力量便留下了一大片空白。高仙芝正是利用了这个大好良机,发兵讨伐原来偏向吐蕃,后来又投靠大食的羯师国,重新树立了大唐在中亚的霸主地位。

    在吐火罗打败了齐雅德率领的大食军队,初步了解了大食人的实力之后,高仙芝便又率领着两万安西唐军和五千多葛逻禄部落的随从军,浩浩荡荡地开往河中,直逼石国都城之下。

    高仙芝站在军营里,背负双手,虚眯着眼睛望着不远处巍然耸立着的石国都城塔什干,嘴角泛起了一抹轻蔑的冷笑。

    眼前的这座夯土小城,不要说和长安比,就算是安西节度使所在的龟兹城都要比它雄壮许多。就凭这低矮的城墙,难道还想阻拦身经百战,威震西域,而且还带着无数攻城武器的大唐将士不成?

    所以高仙芝不急,他在等,等石国的统治者自己崩溃。

    身后传来了一阵甲片摩擦的声音,高仙芝转过身,只见先锋李嗣业穿着全副重甲,大步走了过来,对高仙芝行了一个军礼,朗声道:“启禀大帅,我军一切都已驻扎完毕,请大帅指示!”

    高仙芝点了点头,显然十分满意军队驻扎的速度,他笑了笑,说道:“一路长途跋涉,将士们都已经有些劳累,便先在这里歇息一下再说。”

    李嗣业拱手应命,这时,从后面又匆匆走来了一个人,高仙芝抬眼望了望,原来是斥候军头领白孝德。

    白孝德是龟兹王族后裔,勇猛强悍而精于骑射,高仙芝十分喜欢他这个猛将,便任他为斥候军的总头领,负责查探战场情况。此次大军驻扎在塔什干城外,他便派遣白孝德去周围查探敌情。

    高仙芝见来人是白孝德,便笑着说道:“原来是孝德回来了?情况怎么样?”

    白孝德恭恭敬敬地对高仙芝行了一个军礼,回答道:“启禀大帅,石国的军队都已经撤回了城内,末将在周围多番巡查,都没有见到有任何军队的痕迹。”

    闻言,高仙芝的脸上没有出现任何的惊讶之色,显然早就料到会是这种情况,他点了点头,微微沉思了一会儿,又抬头郑重地询问道:“你确定周围没有大食军队的行踪或者是曾经驻扎过的痕迹?”

    白孝德点了点头,十分肯定地说道:“末将可以肯定,如果一个地方曾经有大批的大食马曾经待过的话,会留下特别重的气味,而且大食人的习惯异于常人,他们如果曾经驻扎过,我们一眼便能看得出来。”

    高仙芝这才点头表示放心,他面上的表情相较之前显然轻松了许多,没有大食人的帮忙,别说是一个小小的石国,就算是昭武九国捆成一起也不可能是唐军的对手。

    他转过身,望着沐浴在夕阳下的塔什干城,胸有成竹地轻笑道:“如此便好,看来这石国,本帅是要不费一兵一卒便可以拿下了。”

    快要去实习了,近段时间能多更新就多更新,实在不行每天就只能更新一章了。苦逼大学生,希望大家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