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章 星火(1/1)
作者:糊涂鱼饼
    虽然最开始林堇想改变世界,是一时心血来潮,如果邬九宫没有将盐商和漕帮整合在一起,那么她就会将这个想法丢到脑后。但是邬九宫成功的将盐商和漕帮握在手里,在有钱又有人的情况下,林堇之前的想法就有了实现的可能,所以她自然要为之努力一番。

    在实现目的的道路上,林堇除了拿出能驱使商会为之努力的利益之外,并没有放过“文化侵略”这一路线。她深知数学是大多数自然学科的基础,因此将图书馆里的数学拿出来让商会传播开来。

    其实在古代,早期,数学的地位曾经被和文字一样,都很重要。春秋战国时,掌握着高深的数学知识,所做的东西被后来视为“奇淫技巧”的墨家和儒家并称,都是一时显学;西汉的

    西汉的张苍从龙刘邦,历经吕后、文帝、景帝,从一名小吏到一国之相,就是因为他的数学知识碾压同行,因此被冠以“计相”之称。从他身上,大家看到了学好数学做官的可能性,因此,他校正的《九章算术》成了学者必学的典籍之一。

    其实,哪怕是汉武,利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搞得百家凋敝,以致于后世以经史子集经为首,百家诸子的学说散落的散落,遗失的遗失,没能得到好的传承,但是因为数学直接用于国计民生,所以一直都有数学人才的培养。

    唐朝的国子监有算学的设置,其科举制度还有专门为数学设立的“明算”这一科,但是到了宋朝,科举制度虽然大兴,并且“重文轻武”,可是却将“明算”这一科目削减掉了。哪怕户部和钦天监依然需要数学学得好的人才,但是没了上升渠道,在“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民众对算学的重视程度就变得越来越低,从学起来不上心,到最后的根本不学。

    渐渐的,整个国家的绝大部分文人开始不关心起数学来。在他们看来,数学跟他们没有半点关系,真要计算什么东西,完全可以请幕僚。他们要学习的是怎么抢占道德制高点打出自己的名气、怎么在宦海沉浮中保证不被沉下去。

    商人是这个世界最务实的群体,他们知道诗词歌赋对他们经商没有半点用处,但是数学学得好,就意味着帐算得好,因此对林堇拿出来的数学书接受度非常高。

    没办法,随着商业版图的扩大,商会对数学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很可惜,不管是国家的国子监,还是民间的书塾,不管是大,还是小,教的都是儒家经典,几乎没有几个教数学的。

    单靠师傅带徒弟,这么教出来的数学人才,根本满足不了商会的需求,而且这个时代,师傅带徒弟,因为怕“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所以师傅在教徒弟的时候,都非常吝惜,好像挤牙膏一般,耗时长,等徒弟学会了本事,能够出师了,商户这边黄瓜菜都凉了。

    因此,林堇拿出来的数学书,对商会来说,完全是雪中送炭,根本想不到她这里面还有其它心思。就算察觉到了,在利益的趋势下,对数学人才的渴求,也让他们顾不得了。

    大部分盐商为了能够让朝廷和官员少剥削一下他们,在向他们割肉的时候,屠刀举起来时,不要一锅端,所以一直都在做善事,因此很多养育院,不管是国家办的,还是私人的,都有盐商在背后赈济一二。因此,养育院的这些孩子成为了商会培养后备人才的基地,在读书识字的同时,开始接受数学教育。

    其实按照商会以前录用人才的思路,哪怕是一名学徒,都要求背景来历清晰可查,是看不中养育院这些父母不详的孩子的。但是这个时代,“官本位”的思想太过强大,之前商会培养正常家庭出身的孩子,在教会他们认字之后,很多人家觉得自家孩子有资质,可以搏一搏科举,而商会开设的私塾是不教科举考试用的经史典籍的,因此就退了学,转到其它教授科举考试的私塾去上学。最后弄得商会没办法,只能接受养育院的孩子。

    ……

    将新抄出来的数学第七期和一本《平面几何》给邬九宫送去之后,林堇和他又聊了聊一下关于吕宋和商会的事,就回家了。

    看到林堇,埋头账目的杨婉忙招呼她到近前,将桌子上的一摞帐本推到她面前,“堇哥儿,你回来的正好,赶紧把这些账帮我理一理。”

    林堇笑着在她对面坐下,开始算账。

    杨婉拿着礼单,开始准备送礼的一些事务。她手里拿着一张贾家送过来的礼单,摇头啧啧道:“真真不知道该让人说什么才好。虽然大姑娘是送到贾家去了,但是按照时间和行程算,这会儿应该还没地方呢吧?可是贾家今年送来的祭祖节的节礼这也……”她实在是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贾家的行为了。

    将那张礼单随手往桌上一丢,杨婉叹道:“就算是过河拆桥也没有这么快的,难道说,在贾家的人眼中,只有大姑娘才配和他们来往,而我们都不配不成?”

    那张礼单轻飘飘的飘到了一旁哄杨琳的林姑妈身边,她赶在杨琳伸手够到之前,将其拿起,扫了一眼,露出一个一言难尽的表情,道:“这应该是觉得大姑娘反正去了他家了,就不用和我们虚与委蛇了。”

    杨婉嗤之以鼻道:“哼,就贾家这副做派,这个德行,当初太太还想把大姑娘嫁回娘家。幸好老爷没答应,不然,可就坑了大姑娘一辈子。”

    旋即想起什么似的问道:“妈,你说老爷答应将大姑娘送到贾家,会不会是有将大姑娘嫁回娘家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