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岁月不留痕(1/1)
作者:不老顽童
    新家的周围没开发的地方很多,称为跃进街其实当时并没有街。出门不远就有沟沟岔岔,鱼游溪水蛙鸣池塘。这对于我来说大有用武之地,较比旧家再也不用走出好远,我常常在上学的时候就带上装鱼的口袋,趁老师不留神翻跃窗户就到了野外,好在我在班级里并不惹人注意,属于蔫淘儿中的学生,多我少我都不扎眼。我这样说并不是鼓励现在的小学生跟着学,而是当时的大环境所迫,家需要我支撑,我一天不往家里叼点吃食,日子就会更加难过。这也不是给新社会抹黑,就是在现在,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不是也有家里境况不好的么?不是社会不好,各种原因促成的。假如那时我家只有一个孩子,那日子的过法就不同了,往下看你就知道了。

    搬入新家后,家里的生活更加艰难了,原因是姐姐考上了卫校,要在那里吃住,这当然多了许多花销;我们几个也在一天比一天长大,少年人大一岁饭量就大一轮;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根本不存在吃不饱饭的现象,而是吃得好不好,科学不科学。当时的我却是经常饿着肚子,包谷面的“糊涂粥”只占肚子不饱人,上一堂课撒泡尿肚子就空了。父亲独力难撑,粮食定量又低,家里一年到头难见荤腥。到了新家后,夏秋里靠了我和弟妹们淘鱼摸虾,挖野菜、撸槐花,打柴禾、扎蛤蟆,还能勉强填饱肚子。那几年,我吃过的野菜就有十几种,什么曲麻菜、婆婆丁、荠荠菜、车前草……等等,吃过本地人大都没吃过的马莲花、柳树叶。在吃这些东西的当时,没人去计较是否好吃和有没有营养,只要没有毒,能够填饱肚子就行。比如马莲花,奶奶把它用开水抄一下,放些包谷面上锅蒸了,那股苦涩味就变淡了;柳树叶并非长成的叶子,而是初春柳树刚发出的嫩芽,撸了回来热水烫了泡一夜,第二天早上沾酱吃,味道甘苦里头带着清香,奶奶说可以解毒去火,我却觉得有鱼有肉就不吃它。

    在跃进小学度过了两年,正经上课的时候不足一年,责任不全在学校,主要在于家庭条件和社会大坏境。家里穷吃穿烧都必须节省,从搬迁过来一直到我上山下乡,家里就没买过煤,做饭烧炕用的全是柴禾,而打柴禾、挖野菜、打鱼摸虾都需要时间,并非爸爸、奶奶不关心我的学业,实在是家里需要我。同时,“读书无用论”也在影响我,那些年,我经常泡在野地里,不弄够了鱼或柴禾不回家。奶奶总说:“大孙子贪载,一出去不把大野地背回家不成。”我却认为:活干一回得够本。背柴禾时从后面顶多能看到我两只脚,累了歇口气儿得先找个坡了坎的,不然坐下就起不来。

    也正是搬过来后我学会了游泳,为了学会游泳,那回险些弄聋了一只耳朵,在我打柴禾、挖野菜的那些岁月里多次遇上险情,真的应了奶奶那句老话:“男娃子成人——九死一生。”我想:奶奶这样说只是形容男孩子必须经历一些磨难才能长大成人,没有磨难的人生是平淡无味的,并不是说十个男孩子只能成活一个。唉!那会儿的日子啊,现在想想蛮有意思的,当时却没觉出来。倒也应了那句老话:人哪,好了伤疤就忘了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