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机遇不好抓(1/1)
作者:不老顽童
    人一生的经历是多种多样的,人的记忆也挺奇怪。上了年岁的人,对于那些发生得比较久远的事,就记得相对比较扎实,而对那些近期发生的事就记得比较模糊,甚至记不起来;对那些在发生当时刻骨铭心的事,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竟会渐次淡忘,也就是老话所说的“好了伤疤忘了痛”;正如人们在那些令人伤心的场合常常看到的那样,有人在哭天喊地的悲嚎:“你走了,叫我可怎么活呀!”让人看了心都碎了,不由自主的为其担心:他(她)今后怎么活啊?其实,大可不必担忧他(她)今后的生活,几个月之后,甚至更短一些时间他(她)就会正常的生活下去了。这样说也许过于冷酷,但事实就是如此,这就是人生,谁也不会永远生活在谁的阴影里,如果那样这个世界就没什么发展了。

    也有人说,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每一步都相当一个环节,一环扣错了,环环都错。我不知道这个说法对不对,但假如我母亲的去世算一环,父亲找后老伴儿算一环,仅就这两环就会影响我的一生,何况,后来,又生出了那么多环;比如假设文※革后期我没有上山下乡,而是和那些直接留在城里分配到工厂、商店参加工作的青年人一样,也进了工厂、商店,少了农村里那二年知青的经历,这日子又会是另一种过法,我想这是一定的。

    这种假设是很多的,是一种假设其实也是一种机遇,有人报怨说:谁让我生不逢时,我要是生在什么、什么时候,一准儿也会怎么怎么样。其实完全可以不必这样想,人生在什么时候不是哪个人说了算的,关键在个人如何去做,如何抓住机遇。机遇又是什么呢?说白了,机遇是机会和遭遇,是由你自己创造的。这话你还别不信,我一说你细想想就明白了。

    比如我在乡下时,临近知青选调回城时,为了我能写几笔,被郊区某领导看好,要留我到郊区某部门工作,并承诺:一年后就可以转为国家正式干部(当时还没有公务员这一说)。我却想:就要回城了,我干嘛还要留在郊区一年呢?就坚决不同意,执意回了城,进了某个纺织厂当了工人,这个机遇便没有抓住。这个机遇就是我自己创造的,不是为了我能写几笔,不是为了我在农场里表现得不错,某领导是不会看好我的,还有一点最重要,那时人们还没学会拉关系、走后门,人用人凭的完全是个人的能力和品格,而不是金钱、权力和你的背景。

    我回城后,时隔不久,机遇又来了,还是为了我的能写几笔,在报刊上发表了几篇小小说,被市文化宫的某主编相中,要调我去充实他那儿的力量,但还是因为我不是国家干部,需要曲线过渡一下,仍然是到郊区,到那的某刊物社呆一年,转正后再调回来。我又没有同意,原因还是那条:我刚从农村回来,为什么还要回去?没办法,某主编只好在市内另外找了一个也不是国家干部的年青人,到郊区某刊物社工作了一年(真的是一年)转了正,调进了文化宫。你说,这机遇不是自己创造的,又被自己轻轻放过了吗?

    说了这么多,都和农村有关联,要是认真说起来,我下乡的地儿是本市郊区,不是完完全全的乡村。生存条件远比当时的盖州、复县要好得多,我也只在那儿生活了二年而已,为什么再在那儿留一年都不肯呢?难道农村的生活真的那么可怕么?不是,绝对不是,原因只有一条:我这人故土难离,生在这里离开些时日,就觉得生活得没滋没味,婚前是这样,婚后更是这可望而不可及。这也是个人的秉性,没办法扭转的,不然,谁会放着那么好的机遇轻轻放过呢?